>>>人物简介<<<
苏舜钦(公元1008—1048年),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著有《闲谈录》、《次翰林志》、《续文房四谱》及文集二十卷。
在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中,有一座中国古老的建筑——沧浪亭,而它的始建者就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苏舜钦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而铜山就在如今的四川省中江县广福镇境内。
锐意改革的“文艺青年”
苏舜钦青年时期就以文章知名,他不受当时浮艳文风的束缚,强调继承儒家文艺思想中的现实精神,成为北宋文学的主流。在矫正西昆体之弊与开辟宋诗独特境界方面,苏舜钦和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都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史称“苏梅”。而最先将这两位诗人并提的,是他们的诗友欧阳修。
作为一名改革派,苏舜钦反对历朝骈文只有华丽辞藻、思想内容空洞、大量抒写个人离愁别恨的风格。他主张文章不要大量抒写个人小感情,不应高高在上仅为士大夫少数群体所用,而应“写意”、“畅情”,以“警时”、“鼓众”,要言之有物,反映百姓心声。
文学形式的革新引发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以苏舜钦为代表的“革新派”和以王拱辰为首的“保守派”站在了对立面。庆历四年(1044),苏舜钦受人诬陷,以“监主自盗”罪被削籍为民。他前往苏州,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如今,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储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舜钦是慷慨、豪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诗人,他的诗歌也热情奔放,欧阳修评其诗“笔力豪隽”、“超迈横绝”,《宋史·苏舜钦传》也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其借助自然景物形象抒写愤世嫉俗、勃郁不平的情怀,最能体现他的诗歌风格特点。
一位知识分子的担当
儒家以人生和社会为关注对象,积极入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苏舜钦同样如此,他以安邦济民为自己的使命。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六月二十日晚,汴梁朝廷供奉“天书”的玉清昭应宫突然起火,火借风势将玉清昭应宫烧得只剩下了长生崇寿殿。对大火的发生,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各种说法层出不穷,苏舜钦借火灾上书陈情,历数了历史上“天火”产生的原因。最后苏舜钦向皇帝献言,当前最应该做的是“采吉士、去佞人,姑务修德,以勤至治,使百姓足给,而宽其征税,则可以谢天地而安民情矣”。最后他力劝太后和仁宗皇帝要对照祖先的典法,改正不足,免得给百姓带去新的劳役之苦。不久后,朝廷取消了修复玉清昭应宫的计划,而这道《火疏》也让苏舜钦名闻天下。
苏舜钦始终朝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努力,熟知他的欧阳修这样评价他:“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正因为如此,苏舜钦上书论事时常有一种高尚感和自豪感。如《投匦疏》中“若陛下责其犯上,罪其错议,臣虽膏钺转壑,不为之怨”;《乞纳谏书》中“以臣之躯,负苍生之命,亦已大矣!”
苏舜钦所追求的济物并不是为了一己之安逸和功名富贵,而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正如《答杜公书》中所说“若丈人得尽其才,使天下和平,某虽老死畎亩,终身不入仕宦,如在三旌之位也”。
>>>专家点评
中江书画院院长林长龙:苏舜钦文学成就很高,推动北宋文学形式的变化,被称为诗文革新运动先驱,他的诗词作品多揭露当时政治弊端,反映百姓心声,关心国家命运,在掀起北宋文学文坛运动的同时,也引起了政治变革。他为官清廉正直,主张正义,一生为国。无论是作诗,还是为官,他的个人品质对后世都影响极大。
“状元踩桥”述说“三苏”辉煌
在中江县广福镇文林村,有一座横跨玉江支流的石拱小桥,桥头石柱上“状元桥”三个字分外醒目。据传,这座桥始建于北宋年间,专门为庆贺苏舜钦祖父苏易简考中状元而建,也是目前“铜山三苏”在中江仅存的少数遗迹之一。
据记载,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才思敏捷的苏易简时年22岁即中进士,后成为北宋时期四川的第一位状元,当地便专门修了一座状元桥表示祝贺。古时修桥最后一块石头被称为“杀脚石”,类似于现在修房封顶,“据说当时选了很多块石头来做‘杀脚石’,但就是不行,要么厚了,要么薄了,放上去摇摇晃晃的。后来请苏易简来,他选中了一块石头,结果放上去刚合适。大桥竣工请状元回来“踩桥”,相当于现在的剪彩。”“状元踩桥”的故事就这样流传至今。
2011年,当地政府对“状元桥”进行修缮,两侧换成了石栏杆,长约10米、宽3米有余的“状元桥”成为当地3个村组约400人的出行必经之路。
>>>我为家乡名人点赞
许晓韧(传记《沧浪翁苏舜钦》作者):我的故乡在中江县石龙乡,宋属铜山。我怀着对苏舜钦的敬仰之情,在史料极其稀少的情况下用业余时间在浩瀚的书刊典籍中一字一句搜罗信息。越了解就越被苏舜钦济世救民的赤子之心所感动。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把苏舜钦的故事写下来,就是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研究、学习他,并把他在那个时代的高尚人格发扬光大。
张小江(中江县广福镇党委书记):中江群贤荟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尤以古铜山县(今中江县广福镇)为甚。作为川内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化古迹达68处,“铜山八景”早已名动蜀川内外。在加强铜山文化保护的同时,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如今,在文化名片的作用下投资4000多万元的中江县首个老年人康养中心已经落户广福,下一步筹划打造廉政文化基地。走文化与乡村服务业结合的这条路是未来广福的重要发展方向。(记者杜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