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善用“喉舌”变桥梁关注“民生”得民心———罗江县广电局转变思路三年创出全国先进集体纪实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市政府 2008/4/14






    一年一度的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双先”表彰会近日在北京落下了帷幕。罗江县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曹传海手捧着“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进集体”的奖状和荣誉证书,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3年前,罗江县广电收听(视)率不到20%,台里一些年轻同志不禁犯起了嘀咕:“做的节目没人看,干起工作来哪有劲儿呀。”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曹传海通知全局所有中层干部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的唯一主题就是:如何提高收视(听)率,做让老百姓真正喜爱的节目。这时,有人提出在黄金时段播放热门的电视连续剧,还有人建议将新闻“变个花样”做,学湖南卫视的风格,甚至有人说干脆连同广告部门策划一系列新颖别致的活动节目,搭建一个有奖互动平台,激发老百姓前来参与的积极性……
     
    尽管大家七嘴八舌,办法倒是想了不少,但曹传海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罗江县是一个丘陵大县,有24万余人口,很大一部分老百姓仍然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加大新农村建设,许多居住在偏远山区的老百姓由于看不上电视,听不到广播,对惠民富民便民政策却根本无法知晓,光是变几个花样做几个节目,怎么能深入民心?”曹传海暗自下了一个决心:那就建立一个“县镇共管,以县为主”的广电垂直管理模式,把资金先投入到最需要通电视广播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
     
    大胆局长:不走程序走“钢丝”
     
    俗话说工作要“上传下达、层层管理”,做任何事都需要“程序”二字,一个广电局长怎么直接管起了乡上的“村村通”工程?这难道不是在走“钢丝”吗?一时间,曹传海的大胆想法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话题。
     
    其实,曹传海心里很有数。过去罗江全县乡乡有广播电视站,一直实行“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机线员人头经费通过县财政从广电事业经费中切块下拨到乡(镇),日常工作由所在乡(镇)安排,接受乡(镇)政府的行政领导,福利待遇也由乡镇负责或乡(镇)广电站自行解决。虽说这种管理体制在发展农村广电事业时期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但自1996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制约,全县农村广电事业开始滑坡,到2003年,县到镇、镇到村的广电线路全部中断,镇广播室全部关停,早先建起的4座电视差转塔也全部停止工作。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广电站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形成“宣传和行业管理失控,专职不能专用,事业发展缓慢”的被动局面,严重阻碍了“村村通”工作和广电事业的发展。
     
    随后,他又派人分组深入基层群众家中走访调查,最终肯定了新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县镇共管,以县为主”的广电垂直管理模式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2006年6月,在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他们制定推出《罗江县广播电视站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乡(镇)广播电视站体制改革问题,并作出“广播电视公益性职能由县广播电视台承担,经营性职能由县广播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规定,新的管理体制正式实施,镇广播电视服务点相继成立。服务点成立这天,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何大新亲自到场剪彩,国家、省、市广电刊物纷纷刊载罗江县广电局的经验交流文章。
     
    短短3年时间,罗江广电局的“体改”风已经吹遍了全国广电传媒界,国内10余个县、市来到罗江参观学习,在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社会管理》杂志的刊载文章中,罗江广电局的管理经验被誉为“使农村广播电视资源又一次得到有效整合”的创新之举。               

    如今农村:村村处处都“有线”
     
    罗江县建立起农村光纤电视网,总投入近3000万元,这对于一个农业丘陵县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老百姓的需要对于罗江县委、县政府和县广电局来说更为重要。
  
    在工程实施中,广电局坚持边建设、边发展的思路,一方面争取财政部门借款,另一方面利用与合作企业和单位的良好信誉,与厂家签订协议,先发货,后按工程进度分批付款。他们不等不靠,积极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保证了工程中的配套材料及时到位,确保工程快速推进。仅2006年一年,他们就一共投资334万元,新建成长达250公里的光纤主干网络,全面开通了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实现了有线广播电视大联网,彻底解决了几年来未能解决的广播节目传输到镇到村的问题,使区域网从分散走向统一,从单一经营走向多元经营,有线电视由城市向农村不断延伸,为省、市、县三级网络贯通奠定了基础。
  
    他们在全县畅响有线广播,选择有线电视覆盖农村的技术方式和广播、电视共缆传输技术,用5个月时间在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的基础上,接通了县、镇、村、组四级广播。镇、村两级广播室设备全部更新,每个组设有高音喇叭1至2只,全县共设置1560只,每天早、中、晚播音3次共计5小时。截至目前,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5%,有线广播村通率达100%。
  
    真情回报:关注“民生”得民心
  
    该局党组班子十分重视干部职工的新思路和新点子,不断从中探索新形式,总结新经验,局里的新闻节目从原来的每周3期增加到每周5期,时间从12分钟增加到15分钟,新闻内容也从单一的当地时政新闻增加了“媒体聚焦”、“民生新闻”,平面直观相对较枯燥的会议新闻得到了有效控制,播出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与观众的互动性得到增强;他们对县境内发生的重特大事件,对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采访、深度报道,剖析新闻背后的新闻,让新闻架起了党委、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与此同时,他们还陆续开设了《党建园地》、《城市之光》、《农科园地》、《百姓家园》、《欢乐直通车》、《走进乡村》等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台节目,增强了电台节目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06年的一天,金山镇菁发村18岁男孩赖龙的父亲来到《民生看台》的栏目组办公室,送上一幅写有“民生看台,关注民生,感谢为花季少年鼓与呼”的锦旗。原来,赖龙被查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父亲靠拾荒维持生计,母亲又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只有一个姐姐在外打工,他需要的18万元医药费令一家人愁眉不展。本已毫无希望的他却意外地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民生看台》对他的事进行了连续报道,来自政府以及学校、社会各方的捐资达8万余元,学校还专门为他成立了救助基金会,他的病情迅速得到控制。
  
    《民生看台》的栏目负责人严粟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04年她提出办这个节目时,是冒着很大的压力和风险,因为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群众上访的“老大难”问题,要怎样去了解民生、关注民生,最后达到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是一副挑起了就不容易再放下的担子。然而当时这个建议得到了局领导的一致认可,办到现在能被观众所广泛接受,她感到很欣慰。
  
    “新闻媒体是群众诉求和关心群众生活的重要平台。对一些热点难点报道及不便报道的,要跟踪好,并及时报有关领导,转有关部门处理。”这是去年10月罗江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卢也对《民生看台》观众热线月报所作的批示。在批示的月报原件上,记者看到这样一些数字:9月共接到热线35个,共发民生新闻47条。在这些数字后面,均详细记载了一些群众热线提供的事件情况。用曹传海的话说:“打好基础设置战略仗,就是稳固广播电视的主阵地,而关注民生民情,及时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做群众与政府的‘知心’桥梁,才最能体现党的‘喉舌’作用。”
  
    今年1、2月,全国部分地区持续的冰雪天气带来的灾害,成为各地媒体广为关注的事情。虽然罗江没有抗灾抢险等惊心动魄场景,而他们却通过广播电视向观众讲述着一个个身边鲜活感人的事迹,在冰冷严寒中默默传递着一份温暖情意。其中,连续报道《为了年轻的生命》之《冰雪消融“燕”归来》向观众讲述了罗江县一名身患白血病的教师邓燕燕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下,病情得到控制,春节期间回家休养,县委领导的慰问使她更坚定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后记:
  
    去年12月,罗江广电局历时一个月时间,对全县10个镇150户城乡居民的广电收听(视)情况作摸底调查,据统计调查报告显示,能收听到电台节目的比例为83%,其中城镇地区为50%,农村地区为92%;收听率为80%,其中城镇地区为50%,农村地区为88%。电视节目收视率为95%,其中城镇地区为93%,农村地区为96%。调查中还了解到,有85%的观众反映他们长期关注《民生看台》节目,有74%的观众认为《聚焦罗江》栏目内容真实,有63%的观众希望能通过节目了解乡村的经济发展变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