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德阳广汉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
当年,广汉影响全国的农村改革有两个,一个是向阳公社(现为向阳镇)在全国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另一个就是金鱼公社(现为金鱼镇)在全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试验。
1977年,四川广汉县西高公社个别生产队推行包产到组责任制。广汉县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肯定农民群众的实践,于同年末在金鱼公社进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试点,取得成功。1978年11月,四川省委向全省推广金鱼公社实行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1978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刊载了金鱼公社分组作业、实行“包产定工”生产责任制的试点经验。
当年,广汉县金鱼公社的社员们率先实行了分组作业、“包产定工”的生产责任制。当时,他们只想多种点粮食,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谁也没有想到,此举却掀开了四川乃至全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的一页。
改革的回忆:
当年金鱼公社11大队会计张泽松的儿子张荣尚,经历改革时才刚20岁出头。30年过去,如今已是50余岁的人了,但关于那场改革的记忆还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深处。
在张荣尚的记忆里,金鱼人偷吃“禁果”始于1975年。
“那一年,我们9队的人把生产队的田埂‘分’了。是我父亲提出来的,他说荒着可惜,家里9口人都等饭吃,还不如各人分了种粮食,收成归己。”张荣尚家在田埂上小春和大春各收了几十斤油菜子和黄豆,油菜子卖给国家粮站,黄豆拿来“改善生活”了。
因为擦边,并未侵占公田面积,社员们在尝到甜头后又往前跨了一步。1976年,9队把土地一分为二:每户1分秧母田、每人4分口粮田,余下的仍为生产队集体耕种的公田。
社员们对待那4分口粮田就像找回了失散多年的亲生儿子,有说不完的疼爱、使不完的劲。秋后算账,集体田里享有更多的肥料,堆积了更多的工时,但产量一如既往地维持在每亩二三百公斤,而口粮田的亩产量陡然上升到三四百公斤。
金鱼公社11大队9队试验的效果如此令人鼓舞,让当时正为粮食产量焦心的县委书记常光南看到了希望。1977年,常光南派人去请示省委,得到了可在当地“搞试点”的回应。于是,金鱼公社“再一次走自己的路”,把社员分成3个作业组,各自耕种一分为三的公田,当时定的规矩是,定产定工,每个组在完成产量指标后,超产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该组社员,这就是后来风行于许多地区、被人称为“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的初始模式。
“包产到组”的试验一下子铺展开来,1978年,金鱼公社粮食总产量猛增到250万公斤。
生活的变迁:
走在今日的金鱼镇凉水井村,随便拉住一位村民,他都会带着一脸自豪告诉你:“当年包产到户,就是从我们村试点的!”
“我们村村风好,打牌的少,大家都忙着发展生产,谁先富谁有脸面。”村民们告诉记者,只要是能赚到钱的守法生意,大家都一门心思去做。
从1978年至今的30年来,金鱼镇凉水井村村民们的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着,村民张荣尚家的生活变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张荣尚的家是一楼一底的小洋房,家里装修齐整,电视、冰箱等一应俱全,院外则是果园。田园风光结合着现代化的生活,张荣尚一家人的居住条件让城里人都称羡。
说起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张荣尚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四次换房的历史。
1971年,张荣尚一家9口还住在1969年修建的三间茅草房里,“风都可以吹倒!”
1980年,土地承包到户,所有人都惊奇地发现,自己劳动的能量骤然爆发而出。张荣尚一边在建筑队干活,一边伺候4亩多土地、养猪,而妻子则专心教书。一个月下来,竟然有一百多元的家庭收入。1982年,张荣尚终于将三间茅草房推倒,第一个在当地修起了新房。
后来,张荣尚开始试着转包小工程。1987年初,张荣尚又在原址修起了一楼一底的楼房,上三间下四间,一共花了1万多元,借了3000多元。第二年,还清欠债,还添置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
1995年,他投入2万元,对住房进行了改建,同时,买了大货车跑运输。
2000年后,张荣尚花了5万元,在城里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商品房。“农村的大房子住惯了,城里的70平方米就像鸽子笼,不安逸。”2002年初,他又把这套房子卖了,另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给儿子住。
如今在凉水井村,像张荣尚一样住在楼房里的村民越来越多,草房早已成为过去的历史。
与时俱进,不断变革才能创造发展的机遇。在金鱼镇党委书记罗志刚看来,当年金鱼公社的那场改革,改变的不仅是旧有农业生产管理体制,还有人们的思想意识。“几年前,镇里引导农民发展韭菜业,一经试点成功,大家的热情挡都挡不住。”罗志刚说,早在2000年,镇上就提出工业集中发展,将企业统一建在一个区域,“观念创新”在全市领先。
税收突破千万元大关,招商引资迈过3000万元大坎,农民人均纯收入攀升到4854元……罗志刚翻弄着手中记录变化数字的小本子,一脸喜悦地说:“跟当年金鱼公社取得的改革成果一样,这些新变化都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