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江蚕桑产业发展“抽丝剥茧”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09/5/27






  近两年,蚕茧价格一路下跌,养蚕的效益已不明显,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受挫,省内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挖桑现象。作为全省蚕桑大县的中江,在蚕茧行情低迷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桑园综合开发利用的新路子——

  现场

  5月17日, 在中江县悦来镇桑园间种基地,记者看到大片的桑园通过间种花生、药材等得到有效利用。宝光村村民洪平华正在自己的桑园里为间种的花生除草。“再过两个月就能收获了,一亩地可多收500多斤花生,增收1000元没问题。”

  据悉,在该镇像洪平华这样的种桑户有上千户。中江县农业调研员兰敏介绍,中江蚕桑资源正向“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复合经营”的方面迈进,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在“一根桑树上吊死”的单一经营模式。桑园间作不仅增加蚕农的亩桑收入,还可以减少蚕农对桑园的管理和除草等工作;桑园养鸡不仅提高了蚕农收益,鸡吃虫、鸡粪作肥料,对桑树生长有很大好处。在桑园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去年中江在通济试种了300多亩榨菜,收到良好效果。今年又在悦来、富兴等乡(镇)种了几百亩地膜花生,预计效益可观。

  县农工办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桑园间种,一般情况是9月—次年2月间作洋芋,每亩可收1500公斤,收入1000余元;10月—次年3月间作豌豆或胡豆,每亩可收豌豆250公斤,收入800余元,胡豆350公斤,收入600余元;3月—6月初间作地膜花生,每亩可收200公斤,收入800余元;“桑园养鸡”每亩每次可养50-100只鸡,年收入达2000元以上。如此通过间种每亩可增收5000余元。

  应邀参加在中江举行的德阳市桑园综合开发利用现场会的省蚕业管理总站站长曾华明对中江的创新之举十分赞赏,他认为要增加蚕农收入除了养蚕的收入外,必须进行综合开发。如按传统的蚕桑产业模式,养蚕收入桑园亩产最多1000余元,但通过间种等综合开发,每年亩产可达4500元至5000元。

  背景

  2008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严峻,我国茧丝绸企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产品滞销,出口受阻,价格暴跌,企业普遍出现亏损,元气大伤。去年夏秋季鲜茧收购价格每公斤12元左右,比往年同期下跌了近50%,严重挫伤了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省内个别地方已经出现挖桑现象;丝绸龙头企业由于自身的困难,减少了对蚕桑生产的投入,蚕农放松了桑园的冬春管理。

  破解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信心!作为蚕桑大县,中江今年稳定蚕业基础,增加蚕农收入的任务十分艰巨。”中江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陈立贵介绍说。在他们看来,虽然下游丝绸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巨大,但仍然可从危机上看到一丝曙光,一是生丝价格由去年9-10月份每吨13万元回升到目前的18万元左右,广西今年前两季鲜茧收购价格每公斤从16元上升到19元左右;二是当前国家政策有助产业走出困境;三是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蚕桑是其中之一;四是灾后重建给蚕桑产业注入一部份资金投入。这些有利因素都是中江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

  为树立信心,稳住蚕桑基础,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中江积极探索桑园综合开发利用种植模式,通过桑园间作粮食、蔬菜、花生、药材等作物,开展桑园综合经营,增加桑地复种指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不仅提升产业比较效益和竞争能力,更有效地保住蚕桑产业的根本,在蚕茧行情一路低迷的情况下,为其上游的蚕桑种植业闯出了一条破冰之路。

  点评

  曾华明(省蚕业管理总站站长) 中江在实践中总结的“桑—经”、“桑—粮”、“桑—菜”等桑园立体套作经营模式和“桑—禽”、“桑—草—牧”桑园套养经营模式值得推广,用这种立体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还能有效提升产业的比较效益,增强蚕桑产业抗风险的能力。

  保护好现有桑园基础,待蚕丝绸产业复苏后,中江的蚕桑产业将得到大的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