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纹江门前流,巍巍天台景色秀,三国遗踪叹今古,风鸣九霄放歌喉。虹桥卧波月满楼,景乐梵钟绕心头,潺亭远眺万佛寺,文峰函海梦中游。一处处风光铺锦绣,一张张笑脸把客留,歌在画中飞哟,人在画中走,啊!美丽的罗江幸福的家,好日子刚刚才开头”。自罗江在网上公布用7万元重金征集“中国幸福家园”标志歌曲和宣传语后,网上投稿积极踊跃,一段段好词佳句带着美好的祝福从四面八方传来。一时间,罗江致力成为“中国幸福第一县”的良好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定格。
追求幸福: 治县理念越辩越明
“没有绿水青山,哪来金山银山!”
“经济兴邦;幸福之乡!”
9月1日上午,罗江县政府会议室,热闹的气氛扑面而来--罗江县干部辩论会上,由各局、各乡镇负责人组成的红蓝双方舌战正酣,亲友团、观摩团手中的塑料手拍“叭叭”响起。居中而坐的罗江县委书记卢也带领着县领导,不露声色地扮演评委的角色。
此次辩论的主题是此前半月被新确定的治县口号--全域建设“中国幸福家园”。辩论双方“火力”集中的焦点:是环境治理为首?还是经济建设先行?
辩论会虽然已经举行了7期,但这次受关注的程度最大。
8月31日,当地媒体在重要位置刊发了罗江县建设“中国幸福第一县”的报道,这无异于巨石投湖,波澜兴起。罗江县委书记卢也说,“许多领导见了我有两句话,第一句:‘罗江好大的口气’,第二句‘罗江朝这个方向发展,是对的。”
今年以来,罗江的发展呈现出全新形势--灾后重建前所未有的项目资金投入,让罗江多年梦想的“三大园区”建设得以同时推进,诸多民生和发展大计能够统筹安排;另外,成为全省第二批扩权强县试点县,也让历来“县小、人少、经济总量小”的罗江多了时不我待的发展豪情。一直以错位发展为宗旨的罗江向何处去?这是县委、县政府决策者日夜思考的问题。追求提升全县群众共同拥有的幸福指数,成为清晰的方向。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的理念因此出炉。
感受幸福: 办实事 重民生
“实施”组通“工程,完成组道建设134公里。全面实施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和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实施4个村的新村扶贫工程。实施人畜饮水和红层找水打井工程,解决1.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安身工程“,解决农村100户无房户和危房户住房困难……”
2009年3月,在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罗江县县长徐光勇向全县人大代表庄严宣布政府承诺的十项实事全面并超额完成,这也是该县多年来圆满完成十件实事的一次例行汇报。与此同时,全县八大民生工程完美收关。
就业促进工程:完成新增城镇就业2205人;完成农民工培训1.42万人……。
扶贫解困工程:落实农村和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分别为145.4万元、137.2万元……
教育救助工程:免去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落实经费162万余元资助4667名寄宿制贫困学生;解决654名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社会保障工程:城镇低保月人均补差123.5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44.5元;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1.38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1.1万人……
医疗卫生工程:覆盖农业人口20.8万人,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5%……
百姓安居工程:解决农村特困无房户和受灾群众住房困难100户,新增租赁补贴200户;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0.45万口;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盲村”广播电视“村村通”358个……
道路通畅工程:农村渡改桥100延米,建成乡镇客运站点8个;整治公路危病桥40延米……
环境治理工程:启动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1个;改造中低产田0.56万亩。金土地工程整理土地2.30045万亩,新增耕地0.318505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0.85万亩……
办实事、重民生,群众的幸福指数正不断攀升。灾后,罗江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活力幸福新罗江的目标,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克难攻坚,灾后重建扎实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产业互动发展,跨越发展的支撑力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工业经济快速恢复,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了灾后经济社会快速恢复和持续健康发展。
去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亿元,比上年增长0.3 %。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38亿元,增长9.15%。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2亿元,增长27.3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2亿元,增长2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30元,分别增加359元和506元。
提升幸福: 用先进文化引领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首先在于城乡文化的统筹,只有以先进文化改造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幸福指数,才能找到城乡统筹的突破口,构建和谐社会。县委书记卢也响亮地提出“用先进文化引领城乡统筹”。
立足城乡统筹,把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作为向农村输送先进文化的载体。罗江提出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口,推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以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全县创新文化载体,组织农民创建了被誉为“中国第一协会”的“村民道德协会”,开展“坝坝宴”、唱川剧、评“好媳妇”、“好公婆”等活动;组织农民创建了“嫂子歌舞团”、“农民诗歌会”;举办了中国诗歌节、民俗文化节、“状元节”等活动;以人文历史传统、身边的人和事,促进群众心理和谐,引导他们恢复自信、找到自尊、增强幸福感,激发农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发挥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区位条件的比较优势,罗江着力打造“第三空间”。
围绕文化观光、乡村旅游、休闲体验三个板块,以产业为依托,生态为基础,文脉为背景,功能为核心,构建“十点五线一中心”(县城为中心,五条公路干线,十个重点旅游开发点)的文化旅游产业网络。
实施白马关温泉资源开发,启动白马关生态园项目建设;完成“春风十里”、“春花秋月”景点打造,推进“贵妃园”、“国色天香”、“鶺鴒古镇”亦农亦游产业发展,启动“金色秋天”和“范家大院”规划。打造乡村旅游线路,强化旅游产品宣传和包装。开展“星级农家乐”评定,强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促进“潺亭水城”商业开发,沿江餐饮娱乐业进一步繁荣。全县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去年全年接待游客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6亿元。
打破传统城市发展框架,把交通干道变成城市干道,全面实施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带状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村通”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了“组通”工程和末端渠系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服务,逐步让农民享受与城镇平等的公共服务。
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农民的参政热情空前高涨,权利意识已经觉醒。在村级海选中,农民参与人数之多,参与热情之高,前所未有。
·罗江名片·
罗江地处成都平原北部边缘,是德阳市六个县(市、区)之一。全县幅员面积447.88平方公里,辖10个镇、17个社区(居委会)和109个行政村,总人口24.23万。罗江县是中国金花梨之乡、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县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国蜀汉文化胜地、清代才子李调元故里。罗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区位优势突出;能源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2009年,罗江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县,打造"中国幸福家园",实现人人快乐、村村如画、家家有余、天天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