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技助推步入“摩登”时代——探寻广汉打造现代粮食产业之路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11/1/25






  立足地域优势、产业特点和农业基础,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化农村经济业态方面不断探索,近年来,广汉市坚持打造现代粮食产业基地,夯实国家的“基础产业”,一系列举措引人注目——

  文/图 本报记者 夏丹 

  素有“天府粮仓”美誉的广汉下辖19乡镇、183个行政村,共有2489个农业合作社,农业耕地达44万亩。60万人口中,光农业人口就有45万。境内的青白江、石亭江、鸭子河、绵远河犹如四条“营养管”,滋养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1978年1月,广汉金鱼镇率先实行“分组作业,以产定工,联产计酬”责任制,当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22%。生产力的解放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一方沃土焕发出勃勃生机。有了金鱼镇的尝试作铺垫,广汉加大力度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他们有了一个更大的目标:要在广汉建成四川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

  如今,这个想法在连山镇锦花村变为现实。 

  “基地”示范带转型

  1月11日,寒风刺骨,锦花村大片大片的良田里,嫩绿的麦苗长势喜人,田间立着一块巨大的牌子——四川现代粮食产业(广汉)示范基地。

  “这个粮食生产作业区采取稻麦轮作的种植模式。现在我们走的这一片是基地规划核心区,面积有2万亩,可以辐射带动8万亩,涉及周边4个乡镇、21个行政村。”锦花村党支部书记李元清一边走一边讲解。

  眼前这片田地记者并不陌生,2009年,记者在这里采访了全国唯一一名女种粮大户唐成芳。

  “你说的这位唐队长前不久癌症复发刚刚去世了,不过她家的农田还继续在承包,她儿子冷小刚和她丈夫的兄长冷世模一直都在承包,冷世模也是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李元清说。

  “我们这里的老百姓对土地是有感情的,人走庄稼在,种田代代传,我们村就是以统包统换搞规模化的现代粮食产业让村民走上致富路的。”正在田间察看庄稼长势的连山镇乌木村种粮大户黄明水接过话头说。

  农户对农田有深厚的感情,当地政府也想方设法给农户创造好的种粮条件,他们不断完善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科研推广机构的联合与合作,探索农业生产投入、经营管理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引导农民有效推进土地流转,实行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和确立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社+农户”、“小农户+大基地”等基地建设模式。

  广汉市农业局局长龙广告诉记者,锦花村这片核心区的高标准农田,具有独立的科技支撑和创新的管理机制。“从2010年开始,我们要用3年时间全面实行粮食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后,核心区良种覆盖率和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到位率100%、机械化率90%,实现核心区水稻单产700公斤、小麦单产500公斤。示范基地内种粮农户亩平增收入300元,并带动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如今,广汉越来越多乡镇的传统农业转变成为上规模、优种优产的现代化产业,2010年,种粮农户亩平增收达80元。“种粮也能增收”不再停留在纸上。同时,广汉还把一些“无粮村”变为“水果和蔬菜专业村”,松林镇的红堰村,就形成粮食、蔬菜、水果和经济作物为支撑的产业链。 

  科技种粮“一条线”

  在连山镇,像黄明水这样的种粮大户有3户,而黄明水却声称自己承包农田是“有预见性的”。最初他还是一个什么叫统包统换都不懂的庄稼人,根本的转变在于思想,而促成思想转变的正是党委、政府出台的规划和政策让他看到了致富的曙光。

  在离示范基地不远处的一个院落里,悬挂着“小麦专家大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川西试验示范基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西南小区小麦栽培”、“广汉市连山镇农业新技术推广协会”、“广汉市连山镇农机科技示范场”、“广汉市农民田间培训学校”等若干个牌匾,这个被当地农民统称为“专家大院”的院落,就是黄明水与许多种粮户常来常往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种粮的科技知识,还能和专家交流种粮经验。这里提倡专家农民面对面,科技种粮一条线。我们把科学技术用到了田间地头,得到了最实在的效益。”言谈之间,黄明水还向记者引荐了一位农技专家“汤博士”。

  “汤博士”名叫汤永福,他长期扎在专家大院,协助当地农户种粮。“今天是讲国家粮食安全,还有什么品种通过什么栽培技术,可以节约多少成本,达到什么产量,再通过市场价格和产品品质的对比调查,算出最终农民可获得的效益。”汤永福说。

  “汤博士,这个叶片每一根的数量都要标出来哇?”一名正在测量小麦生长期的农妇请教道。

  “你看这个叶片,每一株的叶片都不一样,这个过程叫‘考种’,每一株都必须测量清楚,现在正是小麦的拔节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个指标都要符合规格才能不影响质量。”汤永福耐心讲解。

  采访中,黄明水谈得最多的就是他的“土地经”。从播期选择到播种技术,多年来的经验加上专家的培训以及自己坚持不懈的学习,让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庄稼汉成为了粮食种植方面的“土专家”。“农田要做大,全靠机械化;产业要做强,科技来领航。成本少了,产量高了,收入自然可观。”黄明水说得头头是道。

  在“专家大院”走廊和厅堂的墙壁上,可以看到获得过四川省乃至国家奖励的历届学员农户,还有每一届参与过培训班的学员与农技专家的合影,他们脸上的笑容让人感觉到科技致富的无限希望。 

  农户利益最大化

  “实践证明,做强做大粮食产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问题。而这一方面,广汉市委、市政府给了最大的政策支持。”李元清告诉记者,近年来,为扶持组织形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和基地建设模式创新,不断优化基地发展模式,广汉先后出台了7个文件,引导和扶持专合组织的发展以及龙头企业的壮大。

  “去年,政府通过资金补贴、项目倾斜、技术指导等方式投入资金200多万元,专门针对我们这里粮食基地核心区的专合组织进行重点扶持,我也是受益户之一。现在,粮食产业基地核心区内的锦花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锦花植保专业防治队、惠民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就有400万元。农业机械根本不用我们自己掏钱来租购。”种粮大户冷世模说。

  “我们就只扣除人工费,晒粮费和储藏费用,所以越是大户收益就越多。”黄明水说。

  他们口中的三个专合组织仅统计在册的各类收割机就有30台、拖拉机32台、插秧机12台,机动喷雾器50台,移动喷雾机7台套,还不包括其他农械用具。

  “我觉得能把产业做到一定的规模,生产销售一条龙,政府给予好的政策鼓励,使农户利益最大化,这就是科学致富。”从2000年承包64亩田到现在的1120亩,黄明水告诉记者,自己就是看好政府大力推进利益联结机制。“以前种田要缴税,现在不缴税还有补贴;以前最担心遇上自然灾害,现在农业也有了自然灾害保险,种粮有专家指导,卖粮有国家最低收购价保护。”黄明水说,政府还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种粮农户发展订单农业,“企业下单,专合社组织,农民种植,企业保护价收购的粮食,这种模式一直带动着粮食生产的发展。”

  科学种粮为广汉带来了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双丰收”:2010年的粮食总产达6.5亿斤,水稻亩产由2003年的533公斤提高到612公斤,小麦亩产由2003年的383公斤提高到412公斤。临走前,黄明水向记者透露了自己2010年的收成:“水稻413吨,小麦189吨,总收入128万元,除开成本净赚23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