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原来,幸福触手可及——旌阳区柏隆镇统筹城乡发展纪实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11/1/21






  村庄更漂亮了——宽敞干净的道路,生机勃发的田野,别墅式聚居点,村容村貌靓起来……柏隆镇的田园风光美如画,聚居点的人居环境不比城里差。

  产业更完备了——肉鸡产业、鹜鸭基地、生态鹅基地、万亩优质水稻、花卉生产……柏隆镇一村一品一特色,增收路径更为明晰,农民荷包鼓了起来。

  生活更舒心了——聚居点花草树木葱郁,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齐全,农民生产生活便捷……柏隆镇受灾群众走出地震阴霾,搬进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旌阳区柏隆镇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把灾后重建项目与改善农村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全面推进各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打造村庄园林化、道路网络化、水系标准化、产业现代化的新农村。

  小乡镇也能打造大社区

  柏隆镇清河村8组聚居点是一个规划现代、布局优美的居民小区,整体看上去像一座规模大气的新型四合院,精致的小广场、绿色的道旁树,庭院幽静。村民卿烈华的家,就在聚居点的一角。一座爬满青苔的小假山立于院墙下的水池中,小金鱼在池子里畅游,“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如今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而且吃水、用电啥的,一切都是那么方便。这真得感谢党和政府!”

  据柏隆镇党委书记汤守族介绍,柏隆镇地处绵竹、罗江、安县交界处,在地震中受灾严重,清河村等8个行政村近95%的房屋被损毁。在灾后农房重建过程中,该镇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城乡统筹,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仿川西民居风格,规划建设了53个农房聚居点,位居全区11个乡镇之首。

  如今,拔地而起的是新农房,汇聚升腾的是希望。置身新家园,一切都美丽如画,这让路过此地的人们心生羡慕。新建的广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便民店抬腿就到。

  然而,房子建起来了,这还不能算大功告成,聚居点的后期管理,才是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为使聚居点村民行使主人翁权利,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长效机制,经镇党委考察论证,柏隆镇决定学习城市业主管理办法,创造性地引进业主管理机制,将聚居点的后期管理维护权移交给聚居点村民,由聚居点自行成立业主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

  住进崭新漂亮的新农房,并像城市社区那样由业主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该镇农房聚居点的老百姓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咱虽然生活在乡村,但这儿简直比城里的社区还现代,还安逸!”

  小村庄也要进行大“美容”

  谢玉的家,是柏隆镇清河村的一个普通农家。推开铁门,迎面是主人精心拾掇的一个入户花园。走进房间,客厅、卧室铺上了地板砖,门口摆放了进出必换的拖鞋。曾经的卫生死角——厕所、猪圈经过重点改造后几乎闻不到异味。仔细一看,猪圈建在院子另一头,排污渠道直通粪池,猪圈还盖了双层瓦。住在这样一所干净整洁的农房中,难怪谢玉连连感叹:“现在环境变好了,心情更舒畅了。”

  在柏隆镇转一圈,你会发现,干净的水泥路、污水处理管网、程控电话、光纤电视等通家入户,乡亲们户户都建起了卫生厨房、卫生厕所,养殖畜禽的农户也都对畜禽圈舍进行了合理改造,家家院落都干净整洁、宽敞清幽,户户居民生活便利、幸福祥和。

  据了解,柏隆镇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融入灾后重建中,通过灾后重建带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再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产业发展带来更为强劲的内在需求与更为优越的外部环境,成为该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总基调。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该镇切实做到了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设施配套到位、宣传教育到位、队伍建设到位,注重完善管理长效机制,以实现“地净沟清街整洁”的目标。他们一方面以聚居点美化为切入点,结合自身实际,突出本地特色,专门请来画家,在新农房的外墙上绘制“山水”,美化村庄,使农房变成了“山水”掩映的农家别墅;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按照“村(居)委主导加公司化运作”模式运行,由专业保洁公司维护全镇街面卫生,清运生活垃圾;同时又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做到宣传无“盲区”,动员“全覆盖”,形成了聚居点卫生公约、文明公约和一系列完善环境综合治理的“村规民约”,并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认可,使全镇的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治理过程是艰辛困难的,但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截至目前,全镇新建垃圾池411个、仿古牌坊1处、仿古石桥2座,罗绵路隆兴桥村2.2公里路段和39处聚居点实施了风貌整治,清河村和隆兴桥村被评为“市环境优美示范村”,为全镇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小乡镇也能发展大经济

  邱世林是清河村里的养猪大户,他看到了重建道路带来的商机,正准备再建两个养猪棚,扩大养殖规模。“村里有数口泉眼,水质非常好,震前就有两个小酒厂的厂房设在村上。因此,除了发展种养业,他还打算引进一些商业项目,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游。” 清河村党支部书记王瑞生兴奋地说。

  隆兴桥村则以订单农业为抓手,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该村9组90%的农户都在从事肉鹅养殖,腰包已逐渐鼓了起来。

  据柏隆镇镇长李绪贵介绍,该镇把聚居点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壮大隆兴桥村果林专业合作社、清河村蘑菇基地、南桂村养鸡基地等优势特色产业,并不断发展新产业。

  该镇勾画出了这样一条灾后农村产业发展路径:打造2.5万亩优质粮油、良种小麦和水稻制种、食用菌、菜药材等四大基地;大力发展禽畜养殖业,力争发展鸡、猪、鹅养殖大户120户;利用河滩地抓好300亩成片渔业发展;依托新建的53个聚居点和陈家山生态园及沿绵远河300亩水面的渔业资源,培育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同时,抓好劳务输出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助农增收。

  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柏隆镇扶持规范农家乐2家,新组建泉兴养鹅、少华制种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启动千亩水产基地项目规划,全面完成各项农业指标,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重建两年,该镇工业经济也没有出现短板现象,5家规模企业和17家中小企业的产能总体恢复,花炮、同晟、昌盛至轩等企业步入正常发展阶段,全年外贸出口交货实现52.95万美元;而镇上规划用地28亩的农贸市场也已开工建设,“游商归市”工作启动。

  小村民也能享受大幸福

  谁说豪华家电只有城里人购买?谁说漂亮的大沙发只有城里人享用?谁说抽油烟机等厨房电器只在城里人的厨房安装?走进柏隆镇清河村村民卿烈华的家,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漂亮的布艺沙发、抽油烟机、燃气灶……城里人的居室中购置的设施、设备,在这所漂亮的农房中一样不少。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柏隆镇的村民们不仅住上了新农房,同时也用上了新家电、新家具……村民们过上了方便快捷的幸福生活。而集群众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广播站等于一体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阵地,重建的农村学校、医疗卫生等民生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一系列文艺演出、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有线和无线电视网络的搭建……使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

  不难看出,统筹城乡发展与灾后恢复重建的交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农民精神家园重建的互动,让柏隆镇焕发出蓬勃生机,村民的幸福触手可及。

  唐良治 唐渝川 本报记者 郭丽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