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四川省
德阳市
综合
文章详情
为生命保驾护航———什邡市抗震救灾医疗救助纪实
2020年09月24日
10
阅读
来源:德阳市政府 2008/6/9
5月12日下午,什邡。
医疗系统庆祝“国际护士节”文艺活动在什邡市广电局举办。主题:“为民健康,从我做起”。
一切都毫无征兆。14时28分,特大地震突然袭来,将原本欢快的节日气氛破坏殆尽。活动现场,什邡市卫生局局长刘灿果断指挥:“所有医护人员立即赶回医院,准备救治伤员。”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一场“生命大接力”在什邡疾速起跑。
震灾突袭,整座城市和时间赛跑
值了一个夜班,什邡市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周成明正在位于医院宿舍五楼的家中休息。沉睡中,他被妻子推醒,“地震了!”一家三口迅速往楼下跑。慌乱中,妻子双脚严重扭伤动弹不得。此刻,周成明焦急万分,他虽然担心妻子,但脑海里却不断浮现出住院病人的身影。来不及作过多思考,他撂下一句话给读高一的儿子:“照顾好你妈妈!”说完,他朝着200米外的住院部一路狂奔。
当天,什邡市人民医院住着300多位住院病人、100多位门诊病人,还有200多名病人家属。地震发生时,普外科的杨振德和任梁廷华医生刚为一名结石患者做完腹腔镜手术,忽然,整幢大楼剧烈摇动起来,两名医生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亲自用担架帮着把患者转移;在住院部大楼7楼,骨科有8名伤员一时难以转移,护士长王英蓉和一班护士就一直守候在病人身边,安慰和鼓励病人……情况危急,全院所有医护人员,包括行政后勤人员纷纷冲上住院部大楼转移病人,他们背的背、抬的抬,不顾住院部大楼不时掉落的砖头、瓦片、瓷砖,往返好几趟,直到将所有的病人及其家属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病人受伤,而几名医护人员为了保护病人受了伤,经过简单的包扎后,他们又继续投入到抢救地震伤员的“战斗”中。
地震发生后,红白镇卫生院院长陈健心急如焚地从什邡城区往40公里外的镇上赶。由于山体滑坡,在距离红白镇近2公里处,道路被阻断,陈健把车停在一旁,开始步行,2个小时后,他回到红白镇卫生院,眼前的场景令他震惊:医院已经全部垮塌,两名医务人员当场遇难,幸存的医护人员正在抢救受伤的群众。村民的痛哭声、呼救声、尖叫声令人揪心。很快,医护人员和村民们从医院库房中刨出的药物,特别是液体已经用尽,而不断涌来的伤员又无法护送出去治疗,陈健当即决定冒险到什邡市求援。当晚10时许,陈健终于到达县城,向指挥部汇报灾情,随后他带上急需的救治药品,连夜赶回红白,与全院医护人员不眠不休连续奋战40个小时抢救受伤群众。
同样在参加护士节活动的蓥峰中心卫生院院长李清海与几名医护人员一道从师古镇绕道赶回医院,平时需要50分钟的车程,在垮塌的山路上,反而缩短至30分钟。当得知蓥华中学垮塌,损毁严重时,医院立即组织医疗队,带着急救药品及医药器材赶赴现场抢救。那一刻,他们已不单单是医护人员,也是抢险队员,他们奋不顾身在废墟上帮忙挖刨被埋的孩子们。
大灾面前,生命为重。整座什邡城开始和时间赛跑。
什邡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成立。什邡市委书记何明俊还来不及进入指挥部办公室,就在院坝里召集相关人员布置任务:灾害发生了,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是第一要务。随即,救治防疫组正式成立,抗震救灾救治防疫工作全面展开。
不到10分钟,在什邡市卫生局的安排下,什邡市人民医院、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两个临时医疗救治点相继成立。该市卫生局随即启动重大医疗救治预案。
“师古中心小学、湔氐小学教学楼垮塌,许多师生被埋。”第一条重灾区的信息传来,刘灿坐上救护车迅速往灾区赶去。随即,第一个重灾区临时救治点在师古成立。不到一个小时,湔氐、洛水两个临时救治点也相继组建,加上城区的临时救治医院和乡村医务人员现场救治,什邡的三级医疗网络在最短时间内已经初显成效,直面灾难。
生命告急,白衣天使打开“绿色通道”
从5月12日下午开始,来自各乡镇的伤员就源源不断地送到什邡城区。人民医院告急!二医院告急!两个临时救治医院已经无法再接纳伤员。救治防疫组立即作出决定:增设什邡广场、恒达驾校为临时救治点,人民医院、中医院、仁济医院、四医院以及轻灾区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迅速集结,承担起了救治任务。
这天,是什邡市人民医院新门诊大楼投入使用的第一天,地震使住院大楼严重毁损,而新门诊也未能幸免,各楼层不同程度损毁。“我们没有时间痛心,救人要紧。”院长王渝迅速部署救治工作。新门诊大楼前的广场和停车场被设为临时抢救场所,包扎伤口、止血、输液、骨折固定……医护人员忙而不乱。随着伤员增加,急需设备和药品,输血科、麻醉科工作人员冒着住院大楼随时可能垮塌的危险,上10楼分六批次将医院手术室的抢救器械、麻醉机等抢下来,其他各科医护人员也从医院危房中抢出了库存的药品、器械、血液等用于抢救伤员。整个医院成为“战地医院”。
当天,7个临时手术台也迅速搭建完成。开颅、开胸、开腹、截肢等急诊大手术随即展开,当晚即实施了38台次的急诊手术。院长王渝连续20多个小时不下手术台,连做3台大型脑外科手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曾祥武在查看病区时,忽然觉得心前区剧烈疼痛,呼吸困难,站立不稳,他知道自己的心脏病发作了。医院心内科主任劝他休息,但曾祥武却说:“现在是非常时期,我放不下伤员和职工。”待服药后疼痛稍微缓解,他又继续投入工作。 直到5月22日下午2点,带病工作数天的曾祥武因心源性休克晕倒在指挥部。在一间简易门诊室里,曾祥武面色苍白,虽然正在打吊针、吸氧,但他仍不断通过手机指挥医疗救助工作。
今年75岁的张泮林是川大华西医院退休教授,现任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客座教授。尽管年事已高,但张泮林却始终坚守在医疗救治第一线,奔波在手术台间,指导、会诊、手术。他一扎进抢救工作就是两天一夜,连自己都记不清做了多少台手术。直到他累倒在手术台边,心脏停跳近1分钟,呼吸停止。经抢救,苏醒后张泮林在休息了1个多小时后,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再次投入救治工作中。
在罗汉寺这座千年古刹,什邡市震后的第一个小生命在两张禅床拼凑成的“手术台”上呱呱坠地。5月12日下午2点过,什邡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郑同英刚刚来到手术室,准备迎接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此时,地震发生了。当时医院里共有3名产妇、40多名孕妇。“从医生到护士,我们40多个人都是女性。但大家都没有慌乱,没有一个人向外逃。”赵同英说。大家迅速冲进病房,将孕妇安全转移出来,随后,全部人员转移到医院附近的罗汉寺。在寺庙僧人的帮助下,搭建起一张简易产床。5月13日早晨7点36分,经过剖宫产的第一个小生命,从赵同英的手里顺利降生,如同震后阴霾中透出的一缕阳光,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在地震中,什邡市卫生系统同样不同程度受灾,共6死64伤,还有一些医护人员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但这些白衣天使把悲痛化作勇气和力量,为救治伤员拼尽全力。
什邡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曾显云在地震后一直联络不上家人,直到5月17日,他才得知家中5个亲人遇难的噩耗。曾显云很想回家去看一看,可他知道此时此刻,医院需要他,伤员需要他,于是,他擦干眼泪,忍住悲痛,继续埋头工作。
洛水镇卫生院急诊科医生杨昌平的父母在地震中严重受伤,被转运到什邡市医治,因为镇上还有许多伤员等着救治,杨昌平没能陪在父母身边。一周后,杨昌平在什邡殡仪馆内找到了父母的遗体。他责怪自己没有好好照顾父母,但他相信,父母若泉下有知,会支持他当时的决定。送别父母,杨昌平迅速回到救治一线。
从5月12日开始,什邡卫生系统近2000名医护人员,包括主动请缨的离退休人员和个体医生等,夜以继日不离抢救一线,和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从生死边缘救回了一条条生命。截至5月31日,该市各救治点共收治伤员13226人次,抢救危重伤员720人次,手术2500台次,在向外转移伤员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一例因转院不当或不及时而死亡的事件。
坚强携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当灾难袭来之时,一个共同的信念将来自四面八方的医疗救助队伍紧紧凝聚在一起,那就是——为了生命。此时此刻,力量汇集,共抗震魔。
江苏省120急救队、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医疗救援队、资阳市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等全国各地的医疗救护队,从5月12日起就陆续赶赴什邡支援。截至目前,先后有16支专家医疗队共800余人,携带着医疗设备和药品价值500余万元,前往救灾一线。
5月12日下午,省卫生厅接到来自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的电话。电话那端,是医院院长肖复燊急切的声音:“我们已经组织好了人员,随时可以出发前往灾区救援。”地震发生后,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的医务人员纷纷请命,要求到灾区救人。12日晚,该院医疗救援队第一批6名医务人员连夜出发,第二天早上到达什邡。当天下着雨,来到恒达驾校临时救助点时,那里已经有些积水了,他们立即冲向伤员,熟练地施救。司机赵波那天来回奔跑了400多公里,运送了100多名伤员。“简直就像打仗一样,只觉得时间不够用。”赵波说。
5月14日晚,湖北省组织的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中的53名队员到达接收地震重灾区伤员较多的什邡市人民医院。他们顾不上吃饭和休整,连续作战,不仅一举完成了18台大手术,还冒险进入地震重灾区洛水镇,将4名危重病人接回医院抢救。
在洛水镇救助站,记者见到了资阳市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的第三批队员。这是3名女将,医生黄文婷,护士王萍、刘胜利。“我们是6月2日过来的,在这边可能呆10多天。”黄文婷说,“本来一早就报了名,可是报名的人太多,到现在才轮到我们,真遗憾当时最紧迫的时候我没来帮忙。”黄文婷告诉记者,当听了第一批队友回去后讲述当时救人的情况时,医院好多医护人员都落泪了,恨不得马上赶到灾区尽一份力。她说,现在她们主要帮忙医治一些灾后常见病,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过敏等,每天要接诊100多人。“只要能帮助受灾群众,我就满足了。”黄文婷说。
省高炮预备师遂宁市人民医院二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