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什邡精准扶贫不走寻常路—— “扶贫超市”生意好兴隆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16/7/27






>>>核心提示

今年,什邡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探索创新扶贫模式,将扶贫项目商品化,注入“扶贫超市”,由帮扶单位、爱心企业、个人结合自身能力自愿认领,帮扶单位和被帮扶村签订认领“合约”,明确帮扶内容,共同组织实施。3月25日,德阳市首个“扶贫超市”在什邡市隐峰镇寿增村开张。截至目前,31个扶贫项目已全部“卖”出,另外,什邡市相关部门还与该村42户贫困户达成了“一对一”帮扶协议。

“下单”项目有序实施

跟随隐峰镇寿增村“第一书记”王棚,记者在该村“扶贫超市”项目情况公示栏上看到,“扶贫超市”里的所有项目一一罗列,项目从成立到实施的情况均有详细记录。

“‘超市’被认领的项目中,有27个项目资金已到位,达453万元,现在基本都已经开始实施了。”王棚告诉记者,启动会后,他便积极为项目的开工做准备,“大家参与扶贫的积极性这么高,我又怎么能懈怠?”

“王书记,3组这座机耕桥简直影响我们出行安全,好久能改建喃?”“王书记,我们1、2组的沟渠今年修得成不哦?”……在走乡串户中,王棚广泛征求村民们的意见,将村民反映多、反响强烈的项目做上标记,尽量争取先动工。走访时王棚发现,对于3组一座呈Z字型的机耕桥,村民的改建愿望较为强烈。由于该桥修建时间久远,桥梁设计不科学,尤其夜间经过时,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掉进沟里,汛期还极易引发内涝,严重危及群众安全。

王棚将收集到的情况与村干部进行讨论。改建此桥,最大的问题就是桥旁的电杆需要移动。于是,王棚四处奔走,协调相关部门,还积极与该项目认领单位什邡市委农工委对接。“目前,该座机耕桥改建项目设计、招标,以及电杆调整等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等到汛期结束,就可以正式施工。”王棚满意地说。

贫困户搭上“项目快车”

近年来,在寿增村干部包村包户的帮助扶持下,寿增村不少贫困户生活已得到改善,“扶贫超市”的诞生,更让贫困户搭乘上了“项目快车”,进一步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该村4组村民黄长富作为受益人,对“扶贫超市”赞不绝口。黄长富因长期患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除了2亩地的水稻、川芎、叶烟等农业作物外,基本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来源。“我身体不好,不像别人可以把川芎、叶烟种得那么好。”黄长富无奈地摇摇头,因为自己种植的叶烟、川芎品质不高,别人一亩地的农作物最高可以卖4000元,而他的却只能卖1000多元。

今年5月底,在什邡市畜牧局的努力下,投资2.2万元的稻田鸭项目在寿增村顺利实施,该村包括黄长富在内的42户贫困户都领到了40只鸭苗和两包鸭饲料。“再过一段时间,这些稻田鸭就可以出栏了。”鸭苗在黄长富的精心照料下长得又快又好。

与此同时,寿增村还专门针对村里的特殊农作物水稻、川芎、叶烟等开展了多场种植技术培训,每场培训会都会看到黄长富的身影。通过专业的技术培训,黄长富很好地掌握了川芎、叶烟的种植技术,他对下一季的丰收充满信心。

让“超市商品”发挥最大效益

“我们在运作‘扶贫超市’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总结完善,希望能打造出一个‘范本’,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开来。”王棚告诉记者,当前“扶贫超市”的运作流程,主要分为精准对接“订”商品,集体研究“进”超市,积极主动“推”商品和自愿签约“购”商品。

王棚介绍,为了让项目认领人能够清楚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寿增村驻村干部牵头成立了“扶贫超市”项目推进工作组,主要负责协调认购单位及个人兑现承诺,配合扶贫“商品”项目的实施,质量的监督,进度的反馈,确保每件“商品”都发挥最大的扶贫效益。此外,该村还将“扶贫超市”项目情况制作成活页夹,详细记录每个项目的进度,定期与认领单位沟通汇报,让钱花在刀刃上。

“要想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仅靠村镇宣传引导力量非常有限。下一步,我们想打造一个平台,与社会各界进行互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对于“扶贫超市”未来的发展,王棚心中已有明确的方向。(记者 曾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