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柴油紧张导致蔬菜滞销福泉村3000余吨莴笋急寻“婆家”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德阳日报 2010/11/22






 编者按:

  近段时间来,菜价牵动着全社会的心。一边是菜价居高不下,一边是望着地里卖不出去的菜愁容满面的菜农,这中间,产销链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本报与本土企业的援手,什邡市隐峰镇福泉村莴笋滞销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如何才能从根本上疏通产销渠道,实现“农超对接”,却值得我们深思。在国务院近日出台的16项平抑物价的措施中,首要的三项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与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切实落实这些措施,从根本上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实现农民、消费者、商家多方共赢,值得我们期待。

  文/图 本报记者 汪巧

 

  “我们已经几天没看到来收菜的人了,田里的莴笋如果再没有人来收购,就只有全部烂在地里。”11月19日,记者接到什邡市隐峰镇福泉村村民的热线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焦急而沮丧。

 

  菜农——

  每斤五分都难卖

  接到电话后,记者随即赶往福泉村,在村口问起有关莴笋的情况时,就有村民敏感地上前询问:“是来收莴笋的哇?”“我们家有,可以便宜点卖给你。”说起最近滞销的莴笋,村民们个个满面愁容:“以前便宜也好,贵也好,至少能卖出去,今年连个收菜的人都看不到,想贱卖都没人要!”

  正说着,村里来了一队收购蔬菜的当地队伍。“你们收哪家的?”听说是来收莴笋的,村民们蜂拥而上。经过对比,收购队伍最终看上了14组曾兴兰的莴笋,并以每斤1角钱的价格谈成交易。看着自己辛苦种植的莴笋被贱卖,曾兴兰的心里打翻了五味瓶:“现在种地的成本年年都在涨,复合肥以前才160元一袋,今年至少要180才买得到,我们的菜,连成本都收不回。”曾兴兰种菜已有10多年,当初,看着菜价好,她种了3亩多地的“青挂丝”冬莴笋,没想到,丰收的莴笋却卖不出去。

  在福泉村,有此困扰的不止曾兴兰一家,由于当地家家户户种植蔬菜,眼下,大片大片的莴笋因为滞销只能留在田里,部分农户的莴笋甚至已经开了花。村民钟基英指着自己田里的莴笋无奈地说:“我现在关心的已经不是能不能保本了,关键是莴笋开了花,就算来了收菜的也不会要,我和老伴都60多岁了,如果不早点把田腾出来,下一季粮食又怎么办?”听到钟基英的担忧,邻居李任凤也连声叹气,李任凤告诉记者,昨天为了卖莴笋,差点和别人吵起来:“我的莴笋再等就开花了,5分钱一斤还得自己出人工,可大家都还争着卖,都不想自己的菜烂在田里。”据村民介绍,福泉村蔬菜种植面积上千亩,目前需要销售的莴笋还有3000多吨。

  不止是福泉村,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什邡市马井镇也存在蔬菜滞销的情况,该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廖俊德通过电话告诉记者,马井镇莴笋的价格已从最初的每斤1元下跌到每斤1角5分-3角。“我们今天正在开蔬菜营销大户座谈会,希望尽力帮助菜农拓宽销路。”廖俊德说。

 

  市蔬菜办——

  运输困难导致蔬菜滞销

  当天,记者在德阳市蔬菜办了解到,由于柴油紧张导致运输困难,不仅德阳存在蔬菜滞销的情况,全省多地都面临蔬菜滞销的窘境。市蔬菜办主任郑强表示,他们正积极想办法,与成都、重庆的大型超市联系,希望能缓解目前蔬菜滞销的局面。

  据介绍,今年我市的秋冬菜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主要销往甘肃、青海、西安、重庆等地,由于目前柴油紧张,外地商贩不愿前来收购,本地的菜也没有办法销出去。郑强告诉记者,他们也在积极联系本地企业帮助农户收购,但与蔬菜的产量相比,仍是杯水车薪。由于今年我市蔬菜的总产量为210万吨,如果全部在本地消化,按全市400万人口计算,最多也只能消化40万吨蔬菜。“我们也很着急,西宁那边的菜供应相当紧张,我们有菜又拉不出去。”郑强说。

  反思——

  蔬菜储存加工能力有待加强

  蔬菜滞销,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市蔬菜种植的抗风险能力还不强。

  据郑强介绍,由于我市目前能够储存和加工新鲜蔬菜的企业较少,全市蔬菜几乎全部依靠外销,遇到今年这种情况,滞销现象就会表现得尤为明显。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蔬菜的储藏和保鲜还处于比较原始的水平,销售的蔬菜也多以初级产品为主,对蔬菜进行多样化加工,直至从初级产品转化成可直接消费的产品的能力仍然有待加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