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美国掀起电动车热潮、奥迪官方规划2025年前推出12款电动汽车、国内的上汽、比亚迪、吉利、威马、蔚来等汽车品牌也不约而同地向新能源领域靠拢。如果说前几年大家还觉得各种新能源只是一个噱头,那么近几年风生水起的各种新能源相关产业巨头开始逐步登上舞台,则让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新能源”这三个字。以打造千亿产业园区为目标的德阳经开区,已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把握大趋势
年产10万吨新能源项目落地
7.85万辆、34万辆、51.7万辆,这是我国2014年到2016年的新能源汽车年产量,根据乘联会最新的数据,2017年前11个月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累计达到45.8万辆,和2016年前11个月的累计销量相比增长了60%。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而在国外,在环保和低碳的双重诉求下,荷兰、挪威、美国加州、德国都将在2030年之前禁售所有的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乘势而为,方能大有可为。2017年12月,德阳市2017年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德阳经开区举行。金士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成为此次开工仪式的焦点,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通过3期工程建设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生产基地。该产业上接德阳的化工产业,下接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德阳新兴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为德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落户德阳经开区,是金士能精挑细选后作出的重大决定。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市场至关重要的一环,德阳经开区在这一方面的产业优势无可比拟。目前,德阳威旭锂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四川禧丹佛锂电有限公司的纳米锂电池、德阳东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铝空气电池项目等一批电池项目已投产,加上作为锂电池生产最重要的四种原料之一的负极材料,金士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成投产后,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闭环”也即将形成。
此外,德阳烯碳科技年产30吨石墨烯粉体及浆料生产线、位于德阳经开区的四川金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年产5万辆新能源系列低速电动车生产线也正式投产。德阳集新能源电池原料-储能设备-新能源汽车制造的产业链也成为吸引金士能项目落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德阳经开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蓉欧+”战略市场,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制造、化工等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大批实力强、技术新、规模大、门类全、集群化程度高的产业优势,成为大批国际国内优质企业的投资沃土。
为每一位投资创业者提供最优的环境和最好的服务,是经开区的一贯宗旨。新出台的《德阳经开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项目落户、经营贡献、高管人才、转型升级、联动发展、企业上市、招商引资引荐人等各方面都明确了对应的奖励政策。
并对带动性特别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特别大的重点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另行予以重点扶持。经开区产业园区还统一为企业提供“八通一平”的建设条件。制定了包括土地、水、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物流运输、劳动力等要素的一揽子保障措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逐鹿“新风口”点燃新能源汽车产业之“火”
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发展,德阳经开区已经拥有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东方锅炉等一批工业巨擘,更拥有维达纸业、信义玻璃、玉龙钢管等后起之秀。园区内,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客商先后在此投资兴业,为德阳经开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最佳发展期,而德阳,特别是以德阳经开区为代表,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实施系列人才奖励政策等吸引了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集聚,为新能源产业提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面对经济新常态,德阳经开区围绕制造智能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产能国际化目标,不断加快“制造”向“智造”转变。一方面加快央企改革步伐,成功重组二重万航公司与中航工业,东方电气中央研究院中试科研项目、东方锅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拟落户德阳经开区。另一方面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大力推动智能制造,加快人才培养,不断释放创新驱动活力。2017年1—8月,德阳经开区专利申请1454件,增长63.5%。东汽5万千瓦重型燃机1—17级压气机试验成功;东方电机“巨型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及杰瑞机组研制”荣获201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唯一的特等奖;东汽成功研制我国首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汽轮机转子。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德阳经开区已经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创建了联合实验室、中试基地、成果应用转化中心等11个平台,组建燃气轮机、石墨烯等四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与此同时,在学术交流和创新方面,德阳经开区除了拥有一批总部港、双创园、孵化园外,还与全球最大的应用技术研究所德国马德堡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合作,创建德国工业4.0创新中心。近五年申请专利突破5000件、年均增长50%以上,专利授权总量突破3000件、年均增长70%以上。与中科院、中物院、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全国3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促成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3项,带动上下游产业实现产值108.6亿元。
发展2.5产业完善全产业体系正当时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体现了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如今,随着产业融合加快,延伸出生产性服务业,这一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兼备独特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被形象地称为“2.5产业”。
伴随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老工业区在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都需要变革和创新,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关系到各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拥有雄厚的高端制造产业的情况下,以金士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作为标志,德阳经开区迅速向新能源市场迈进。而从徐州、中山、蛇口等区域革新性产业发展的态势来,高端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业作为支撑,那么德阳经开区又将如何发展自己独特的服务产业呢?
德阳经开区,正在加快2.5产业发展的步伐。未来,围绕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做足配套产业,德阳经开区将着手打造包含大学科研园、软件园、生物科技园、服务外包园区、生命科学园、电子信息科技园等在内的一系列科技园;包含商务花园、总部基地、创业园、生产性功能服务区等在内的一系列总部基地;包含像北京798艺术区那样的文化艺术区、多媒体产业园、艺术品交易园区等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创意园,向2.5产业园发力,同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育,迈出经开区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的坚定一步。
德阳经开区以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支撑,抢占新能源产业新风口,抢占未来经济增长极和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发展2.5产业,并引入研发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为德阳贡献科技力量,推动德阳实现从“制造”文明向“智造”文明的转变。(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