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我市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绵阳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探现场 “1+N”模式增加产业附加值
日前,在高新区中环电影城,电影院正放映着各种热门电影。在电影开场前后,不少市民在电影院的图书馆看看书,或去影院餐厅吃饭、休闲。“增强市民走进电影院的兴趣,除上映优质的电影外,中环电影城扩展了‘1+N’模式,在立足电影院的基础上,提高电影院的附加值,让市民走进电影院不仅仅是观看电影,还有更多的服务体验。”中环电影城总经理王征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的电影院不仅仅是单纯放映电影,而是增加了图书馆、餐饮服务等,变成了市民的‘文化生活馆’。这种模式目前是影院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绵阳电影票房突飞猛进,去年更是突破2亿元大关,电影服务行业也迎来了春天。截至目前,我市城市电影院共有36家,电影院的布局更加合理。“随着绵阳电影院数量的增加,单纯的影院售票模式并不能突出重围,只有增加电影院的附加值,扩大文化服务内容,让电影院成为‘文化生活馆’,才能赢得更多的观众。”王征介绍道。
电影院的发展路径是我市文化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文化服务业不断增加附加值,推行“1+N”模式,在内容上做文章、下功夫,文化服务业取得了质的变化。截至2018年底,全市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43亿元。
谈现状 深度融合提升文化服务业发展能级
要充分发挥文化服务业对于我市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推动全市文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立足绵阳实际。
基于我市文化服务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明显、文化科技创新日益深化等综合优势,去年,我市从企业、项目、平台等方面入手,明确了较为清晰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共同推进的发展局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直以来,我市从现实基础、总体思路、重点领域、空间布局、支撑平台、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布局我市文化产业,把文化赋能经济、经济促进文化,促进文化服务业与相关产业不断融合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配套出台了《绵阳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我市优势文化企业为龙头,引导相关资源集中落户,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的文化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绩催人奋进,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市文化服务业还存在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等制约因素。”该负责人表示,我市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辐射地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但围绕文化科技创新,把握文化赋能经济、经济促进文化的时代主题,促进文化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有力提升我市文化服务业发展能级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
展未来 塑造“一核两带三区”发展空间格局
如何继续促进我市文化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该负责人明确表示:按照“依托产业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差异竞争、促进集群发展”的思路,引导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形成优势互补、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全市文化服务业发展体系,塑造“一核辐射、两带串联、三区联动”文化服务业发展空间格局。
“一核”是指绵阳主城区,即全市文化服务业核心引擎。依托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科创区、经开区、高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构建文化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形成“六大文化产业功能区”“六大文化产业基地”和“两大文化创意街区”空间发展格局,将主城区建设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传统与现代交错的“创意之都”,不断提升对全市文化服务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两带”是指藏羌民族特色、三国历史特色产业带。以“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题,加快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和白马王朗等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着力推动贫困地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服务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和观光休闲业态,建设藏羌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以“三国文化”和“文昌文化”为主题,深度挖掘西山、富乐山、金牛蜀道、七曲山等文化资源,以构建三国文化线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重点发展观光休闲、健康养老等业态,建设三国历史特色文化产业带。
“三区”是指江油、三台、盐亭增长极。深入挖掘江油、三台、盐亭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江油“李白文化”、三台“古镇文化”、盐亭“嫘祖文化”等三个特色板块,培育绵阳文化服务业增长极,为“一核”“两带”文化服务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未来,我市将在推进文化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强企业和项目培育、构建支撑平台、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下深水’。力争到2020年,全市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亿元。”该负责人表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