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绵阳市2020年大春主要农作物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及防治技术方案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绵阳市人民政府

根据我市当前大春主要农作物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病虫害历史资料和7-8月天气气候趋势预测,综合专家会商意见,现发布我市2020年大春主要农作物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及防治技术方案。

一、发生趋势

(一)稻瘟病:预计中等发生(3级),局部偏重发生(3(4)级),稻叶瘟发生面积3万亩次,穗颈瘟应防面积170万亩次。重发区域为常发区、老病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及周边稻田。

(二)稻曲病:预计偏重发生(4级),发生面积40万亩次,应防面积150万亩次。重发区域为我市西北部降雨偏多的江油、安州、平武、北川等县市区的沿周山区。

(三)水稻纹枯病:预计中等发生(3级),局部偏重发生(3(4)级),发生面积75万亩次。

(四)水稻“两迁”害虫:预计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3(4)级),稻飞虱发生面积20万亩次,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3万亩次。重发区域为我市西北部降雨偏多的江油、安州、平武、北川等县市区的沿周山区。

(五)水稻螟虫:预计中等发生(3级),安县和北川以二化螟为主;其他县市区三化螟、二化螟混合发生。发生面积110万亩次。

(六)稻苞虫:预计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5万亩次,主要是生育期长、迟栽贪青晚熟田块。

(七)玉米螟:预计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55万亩次。

(八)玉米纹枯病:预计中等发生(3级),发生面积35万亩次。

(九)玉米粘虫:预计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2万亩次。

(十)草地贪夜蛾:预计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3(4)级),发生面积15万亩次。

二、主要依据

(一)局部病虫为害较重

1、个别品种、局部区域叶瘟发生重,江油最高病株率8.8%,最高病叶率34%,出现坐蔸田块,表明田间菌源量充足。2、水稻稻瘟病高感品种种植面积不大,目前田间发生叶瘟仅650亩,去年同期4050亩。3、二化螟发生55.9万亩,亩均活虫最高4320头,枯鞘率最高6%,危害略重于去年。4、草地贪夜蛾目前为害略轻于去年。今年7月12日发生8个县36个乡镇3.08万亩,去年同期发生9个县98个乡镇4.78万亩。5、受迟栽和干旱影响,加上水稻带药移栽达90%以上,玉米种子包衣近100%,前期病虫总体轻至中等程度发生。

(二)作物品种抗性水平提高

据省农科院植保所对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跟踪监测结果表明,目前大面积生产中的抗稻瘟病品种在70%以上。

(三)部分栽培措施利于病虫发生

1、我市旱育秧面积大,分蘖力强、长势旺,适宜螟虫和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玉米纹枯病的发生。2、机收面积逐年加大,稻草覆盖、免耕有利于螟虫越冬,增加虫口基数;干旱造成水稻迟栽比例大,水稻螟虫发生为害期拉长,生育期不一致,有利于三化螟的繁殖危害。3、三化螟在我市大部地区上升趋势明显,与二化螟混合发生,增大了施药防治难度。4、水稻生育期推迟,贪青晚熟,有利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苞虫为害。5、玉米春、夏、秋三季种植,二季玉米混栽,桥梁田增加,有利玉米螟、玉米粘虫、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

(四)气象条件对局部地区大春农作物主要病害和迁飞性害虫发生有利

据绵阳市农业气象中心预报,7~8月我市平均降雨量为460-500毫米左右,较常年同期偏多1-2成。7月中旬到8月上旬初、8月中旬中降雨相对集中,有利于“两迁”害虫和草地贪夜蛾迁入,以及稻瘟病、稻曲病侵染为害,同时增加了施药防控难度。特别是北川、江油、安州及平武县南部等龙门山区降雨量600~7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左右,需引起高度警惕。

三、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4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5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四、防控策略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绿色控害,减药增效。优先采用农艺措施、昆虫信息素、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发生基数,应用高效、生态友好型衣药应急防治,控制危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推进,保障水稻、玉米产量、质量和农田生态安全,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五、防控技术

(一)稻瘟病:抓住发病初期开展叶瘟挑治;穗颈瘟预防要抓住破口初期施药,常发区、重发区、感病品种、气候适宜区要间隔7天施第二次药。药剂以选用三环唑、咪酰胺等高含量单剂为宜。

(二)稻曲病:在选用良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避免过量和迟施氮肥。在水稻破口前7-10天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可选用井?枯草芽孢杆菌(纹曲宁)、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烯肟菌胺?戊唑醇等高效对路药剂,在有效预防稻曲病的同时可兼治纹枯病。

(三)水稻纹枯病: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开展,当田间病丛率分蘖期达到20%,孕穗期达40%时施药防治。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蘖末期晒好田。

(四)水稻螟虫:防治二化螟,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时施药,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螟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可选用四氯虫酰胺、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甜核?苏云菌、甲维?茚虫威等药剂,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为主,并配合使用农药减量增效剂。在二化螟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开始,田间设置二化螟性信息素,每亩放一个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更换一次诱芯,诱捕器低于水稻植株顶端30厘米;二化螟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头/亩。每亩均匀放置5~8个点,放蜂高度以分蘖期蜂卡高于植株顶端5~20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cm为适宜。性诱剂、赤眼蜂等绿色防控产品,集中连片使用,诱杀二化螟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和种群数量。

(五)稻飞虱:孕穗抽穗期常规稻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杂交稻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以上,于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防治。可选择使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等高效药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利用稻鸭共育控制抽穗前的稻飞虱、螟虫等虫害以及草害。

(六)稻纵卷叶螟:重点做好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的防治,防治指标为百丛60个束叶尖。推广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杀技术;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优先选用Bt、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防治,或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药剂进行防治。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可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头/亩。每亩均匀放置5~8个点,放蜂高度以分蘖期蜂卡高于植株顶端5~20cm、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cm为适宜。

(七)稻苞虫:在成虫盛发期重点查看叶色嫩绿,生长茂盛的稻田,凡100丛水稻上有卵10粒以上,或分蘖、孕穗期有幼虫10头,选用Bt乳剂或晶体敌百虫进行喷雾,施药防治时以晴天下午4时以后或阴天为好。

(八)玉米螟:玉米螟产卵高峰期可在田间释放用“生物导弹”(赤眼蜂携带病毒),将“生物导弹”产品挂在玉米叶片的主脉上,或摘取木枝条(每枝挂一枚)插在玉米地,每亩按15米等距离(离田边2米)施放4~5枚。穗期当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要立即防治,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或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与甲维盐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在成虫发生期,于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米,夜间开灯,诱杀成虫。

(九)玉米纹枯病: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和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土壤潮湿的地块,应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可人工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并结合药剂防治,可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农药,或菌核净、烯唑醇、代森锰锌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

(十)玉米叶斑类病害:在玉米心叶末期至抽雄期或至抽丝期的发病初期,叶面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A等药剂,视病情7~10天再喷1次。玉米收获后及时将病株残体带出田外,用秸杆沤肥时要经过高温发酵腐熟后再用,未经处理的秸杆用泥封起来。

(十一)玉米粘虫和草地贪夜蛾:一是杀虫灯诱杀。在成虫发生期,于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米,夜间开灯,诱杀成虫;二是性信息素诱杀。用配置粘虫或草地贪夜蛾性诱芯的干式诱捕器,每亩1个插杆挂在田间,诱杀成虫;三是药剂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短稳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制剂,保护利用天敌昆虫,压低虫口基数;针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虱螨脲等应急防治药剂,及时开展科学防治,注意轮换用药和安全用药。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重点关注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