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现有野生大熊猫418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22.4%,居全国第一;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4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15.5%,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大熊猫第一市。2017年1月中办、国办正式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以来,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提高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坚决完成党中央交付的改革任务,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贡献绵阳力量。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切实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市政府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具体工作。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议事规则和办公室运行规则,按月制定工作推进计划表,及时听取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开展基础数据摸底。多次调研、组织论证、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配合上级部门规划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市范围,对规划范围内的机构、资产、人员、基础设施请情况进行了清查,启动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勘界打桩等工作,做到家底清、底数明。
四、开展问题了排查整改。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对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和安州区自然保护区内涉林环保问题(包括矿产、水电开发、旅游项目、人类活动等)进行摸排,建立问题台账,落实整改责任,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五、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指导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林业局申请到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恢复项目资金3600万元用于体制试点项目建设。配合做好国家、省来绵开展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调研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向上级部门汇报相关情况,努力争取各种政策和资金支持。
六、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体制试点建设。加强与民间团体沟通交流,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自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合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保护的良好局面。探索以社区为主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提高大熊猫、川金丝猴等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成效。建立了桃花源基金会在中国支持的首个社会公益性保护地――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中心,建立了全省首个自然保护小区――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设立全国首家以大熊猫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绵阳大熊猫碳汇专项基金”。充分发挥志愿者和民间团体社会监督作用,鼓励自愿者和民间团体举报违法活动,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在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设立检察联络处,进一步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危害生态环境资源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七、切实加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管控。组织相关县市区核查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范围内未批先建等人为活动。努力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对九绵高速等确需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督促指导业主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林地审批手续、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相关手续。
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12个市(州)、29个县(市、区),绵阳范围涉及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安州区的32个乡镇99个行政村,有原住居民7260户15277人。公园内有自然保护区机构9个、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1个、林场4个、森工企业5个、自然文化遗产1个、文物保护点180个、水电站79个、矿山118个、农家乐等涉旅单位400余个及其他企事业单位40个,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全新工作,没有先例可循。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也会凸显出来,需要开动脑筋,积极作为,迎难而上。下一步,绵阳将按照国省安排和有关要求,积极筹备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机构,整合绵阳大熊猫分布区企事业单位,推进栖息地整体保护,以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区域的生态、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更好地保护“国宝”大熊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