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化惠民工程――繁荣公共文化让群众生活更多彩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绵阳市人民政府 2015/6/24

  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关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更关乎精神文化家园的丰富繁荣。在我市2015年“十大民生工程”实施方案中,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惠民工程作为重要内容,围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组织惠民演出季、放映公益电影等内容,提出了具体工作目标与要求,力争让群众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推出惠民演出季

  群众乐享文化盛宴

   古老的被单戏演起来,欢快的白马舞跳起来。6月13日晚,“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第二季举行了绵阳市首届非遗文艺调演,10多个展示我市“非遗”特色的节目,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让到现场观看演出的市民感觉耳目一新。

   观众吴大姐是一名退休职工,热爱文艺的她说:“绵阳境内的藏羌民族服饰靓丽、舞姿很美,音乐也很棒,花10元钱就看了这样高水平的演出,这个周末过得有意义。”小学生王希感叹道:“好神奇,第一次看到羌笛、口弦也能吹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欧建华教授,今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参加绵阳惠民演出。欧建华说:“过去,不少市民鲜有机会走进剧场,观看高水平的文艺演出,现在花10元钱就能进剧场听歌看舞,着实有了很大的进步。”

   据介绍,作为2015年的市级民生工程,绵阳惠民演出季目前已经演出近50场,吸引了约2万名观众到场观看。每一次专场演出的节目都在演出前三周通过严格审查,确保演出质量,演出的节目主要是我市近年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舞台文艺作品。

  

  “非遗”保护传承

  让静止文化“活”起来

   6月15日,在江油召开的四川首届生态旅游博览会上,北川羌族草编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游客欢迎。北川草编传承人黄强高兴地说:“如今,各级都非常重视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非遗’产品的市场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前不久,绵阳“非遗”博览中心在越王楼挂牌,成为绵阳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的平台。5月下旬,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广新局录制的21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前期录制工作也告一段落。在北川新县城巴拿恰,羌族歌舞每天上午、下午都在广场上向各地游客展演,古羌水磨漆、羌绣、北川草编等“非遗”项目支撑起一批特色门店;在梓潼七曲山大庙,文昌洞经音乐展演成为一大亮点……

   改制后成立的绵阳“非遗”中心先后举办了“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等活动,特别是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北川草编、涪城剪纸、金峰雄狮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纷纷走进中小学校开设课程,不仅拓宽了“非遗”传承思路,缓解传承人缺乏的困境,还让市民重新认识了散落在身边的民族文化,增加了文化认同感。

  

  “三馆”免费开放

  倾力打造“书香绵阳”

   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根据省级民生项目实施方案,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三馆”开放工作,为市民阅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让绵阳更加“书香”四溢。

   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市民郑波因为平均每天读书一册半,获得优秀读者荣誉称号。这些年来,郑波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带着馒头、泡面在图书馆里度过的。郑波说,现在在市图书馆免费读书,有空调,有开水,让他的业余读书生活变得十分惬意。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三馆”合一的北川文化中心,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藏书共计16万册,这里每天都吸引了众多当地群众前来读书学习。截至目前,该中心今年已免费接待游客、群众上万人次。

   据悉,2015年,我市承担的省级文化惠民民生项目,包括免费开放9个图书馆、10个文化馆、2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博物馆纪念馆。目前,这四项任务全部完成,为广大市民营造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来源:绵阳日报 记者 田明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