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绵阳市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快速发展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绵阳市人民政府 2013/5/17

  按照各级党委、政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市商务局紧紧围绕“服务三农、扩大消费、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创新思路,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加快构建农村市场服务体系。

  近年来,绵阳市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日用消费品、农资商品流通网络覆盖乡镇、村。 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全市建成日用品、农资商品乡(镇)级连锁农家店 425个,村级农家店 3226个,建成农家店商品配送中心10个,实现乡镇全覆盖、村级基本全覆盖。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解决就业约7000人;建成“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销售服务连锁网点3000多个,实现乡镇全覆盖。2012年,实现家电、汽车摩托车销售15.3亿元,带动就业6000余人。目前,以县城旗舰店、配送中心为核心、乡镇店骨干支撑、村级店为支点的农村日用消费品、农资商品网络骨架基本形成。二是农产品流通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全市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9个,其中,产地型农产品批发市场7个;共有乡(镇)农贸市场203个,基本实现镇、乡全覆盖。“5.12”灾后恢复重建至今,努力完成了112个乡镇农贸市场的标准化新建(改造)。三是农村市场新型业态加速推进。近年,功能完善、业态较多、服务集成的农场市场新型业态―重点商贸集镇、乡镇商贸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为整合农村市场资源、创新传统业态、扩大消费、利农惠农开创了新篇章。2008-2010年,建成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项目18个,2012年,建成省级重点商贸镇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乡镇商贸中心试点项目6个,较好地提升、优化了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传统业态。四是应急储备、保供网点基本实现全覆盖。总结”5.12”抗震救灾的经验教训,积极整合、利用 “万村千乡”、“家电下乡”、“新网工程”等网络,将遍布乡镇、村的日用消费品、农资商品农家店作为应急储备、保障供应体系和网点,基本实现应急储备、保供网点全覆盖。

  我们采取的主要举措,一是狠抓规划引领工作。制定了《绵阳市农产品市场规划》、《绵阳市新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工作方案》。积极指导县(市、区)编制县域商业网点规划,目前,北川县、平武县、安县、江油市、涪城区已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其余地区计划今年全部完成。二是狠抓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多年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的项目补助资金成为加快我市农村市场体系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2005-2012年,获得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项目建设补贴资金3000多万元。三是狠抓市场主体培育工作。“万村千乡”、“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培育壮大了一大批勇于开拓农村市场的流通企业。2005年江油汇星超市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2012年销售收入增至5.3亿元,成为绵阳本土最大的日用消费品流通企业。四是狠抓山区特色经济发展工作。2009年以来,我们争取将平武县、北川县纳入省商务厅促进民族贸易地区发展项目和支持秦巴山区建设项目,引导高水蔬菜批发市场在平武县设立平武高山特色蔬菜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引导北川县与山东寿光农业公司开展北川特色山区农产品合作。五是狠抓部门协调工作。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工作涉及财政、农业、工商、税务等多部门,“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我们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对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报市政府,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对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市农村市场体系近年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农村市场各方面条件远落后于城市,实现农村、城市商贸流通服务业的统筹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基层政府对商贸流通业重视不够,对涉足农村市场的流通企业给予的扶持发展政策、资金支持缺失,从事商贸流通的机构不健全,人手太少。二是众多的流通企业难以扎根农村市场长远发展。由于农村市场交通、消费等条件仍远远落后于城市,加之,目前农村市场政务环境成本高,诸多城市流通企业不愿涉足农村市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