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共德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2月20日中共德阳市委五届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 2006/1/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至2010年),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规划。制定我市“十一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五次党代会确定的“跨三步、翻三番”的战略部署,准确分析当前形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提出今后五年符合德阳市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市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一、“十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十五”是德阳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改革开放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容应对宏观调控,努力克服“非典”等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进取,基本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五”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预计2005年,全市实现GDP 480亿元,是2000年的1.85倍;完成财政总收入53亿元,是2000年的1.8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37元,比2000年提高1124元;人均GDP12598元,比2000年提高5709元;非农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76%提升到80%;GDP总量和工业增加值在西部地级市中位居第四。五年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投资力度加大,一批城建、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发展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社会政治保持基本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2.“十五”时期发展的基本经验。一是必须解放思想抓发展。我们坚持每年都到沿海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找准差距、自加压力,始终保持紧迫感和危机感。二是必须凝聚人心抓发展。我们坚持凝聚全市智慧和力量,明确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全市上下形成了团结、心齐、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三是必须发挥优势抓发展。我们坚持发挥和发展比较优势,突出抓了工业特别是重装基地和西部职教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以三星堆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必须突出特色抓发展。我们突出特色抓县域经济提升,积极推进“一中心三片区”组团城市群建设,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五是必须扩大开放抓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优化环境,扩大开放,抓基础设施建设、抓机关作风整顿、抓优惠政策制定,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六是必须执政为民抓发展。我们始终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六难”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农村低保。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一是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入相互影响的互动阶段,国际大环境对我国的发展非常有利。二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又快又好的发展,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十一五”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全方位的需求。三是中央提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对我市支柱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四是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对我们加快发展为“三农”服务的相关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重要机遇。五是中央提出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加大对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六是中央把区域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对西部优势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对促进我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十分有利。七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将加速向西部梯次转移,有利于我们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八是我市经过“十五”的发展,增强了发展的后劲,夯实了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的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德阳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4.“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挑战。德阳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阳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区域经济竞争不断加剧,各地发展你追我赶,机遇稍纵即逝,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仍然是发展不足。二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三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丘陵农村发展任务艰巨,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各项改革任务繁重。五是就业和社保压力较大,社会事业发展还需加快,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还需加强。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思路和目标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着力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人民生活,到2010年建成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使德阳成为西部最和谐的地区。

    6.“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工业强市,做强老支柱,培育新支柱,打造产业集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装基地;坚持用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思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民营为主,工业强县,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坚持推进“一中心三片区”组团城市群建设,整合城市资源,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建设“开放德阳”;坚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西部职业教育基地,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执政为民,用发展的旗帜凝聚人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矛盾,用发展的成果惠泽百姓,打造西部最和谐的城市。
   
    7.“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2%,力争达到1000亿元,这是全市各级党委的奋斗目标。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到2010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以上。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较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百亿元、五十亿元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和一大批亿元以上的优势企业。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的水平。科技教育加快发展,交通、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城乡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六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旌阳区达到220亿元,广汉市达到180亿元,什邡市达到200亿元,绵竹市达到220亿元,中江县达到150亿元,罗江县达到50亿元。旌阳、广汉、什邡、绵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江、罗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现阶段性目标。
   
    四、“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
   
    8.加快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抓住国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和加快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使德阳成为全国和世界知名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着力支持重装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积极进入军工、核电、风电等增长潜力大的新领域。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引进吸收、合作开发,以及对外并购扩张,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提高国际竞争力。
   
    9.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把集群式发展作为做大做强产业的重要途径。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明确产业分工和布局,促进产业地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着力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到2010年形成3个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企业,9个销售收入上50亿元的企业,100个以上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集群:以二重、东电、东汽、宏华、特变电工为龙头的重装产业集群,以剑南春、什邡烟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