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德阳六中,很多德阳人都感到很陌生,甚至对这所学校在什么地方也没有概念。而不少知道的人,对它也并不熟悉,只晓得就是原来的八角初中,一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建制地代管旌阳区八角井镇后也纳入了开发区的管理范围。然而,就是这所学校,在今年中考中成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如一匹黑马,在全市教育领域脱颖而出。
相关资料显示,今年六中参加中考人数为60人,上线率达100%。其中A1等级成绩的学生13人,占考生总数的21.7%;A2等级成绩的学生8人,占考生总数的13.3%;B2以上等级成绩学生总比例为75%。该指标位于旌阳区同级同类学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第二位,与市区学校相比,也仅次于德阳五中和德阳中学,位居第三。
一系列的数据,展示着喜人的成绩,展示着惊人的进步。而这些成绩与进步的取得,绝非偶然,它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平凡。
规划教育事业 深谋远虑
2007年9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建制地代管八角井镇,八角初中、八角小学与东河初中、东河小学4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也纳入了管理范围。
管理学校、发展教育,对于开发区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面对这一课题,开发区党委和管委会一班人从一开始就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开发区的区域规划与统筹城乡总体规划中,“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是一个重要内容。开发区党政班子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都需要教育优先发展,同时办好学校、搞好教育也是软硬环境建设,能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招商引资,而且开发区有责任妥善解决区内群众及外来从业人员子女的就学教育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支撑,所以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投入就是抓持续发展”,针对教育,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震经常如此强调。
站在开发区发展全局的高度,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他们思路清晰、求真务实,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推动教育各项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符合开发区区情的现代教育。
随着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持续推进,企业不断涌入、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配套功能日益完善,区内的农村学校向城市学校转变是必然趋势。因此,他们对所属学校的定位就是通过加强师资力量、优化设备设施、改善教育环境,办出成效、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发展教育事业 殚精竭力
要在发展教育事业上迅速实现突破,就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管委会首先全面理顺了教育管理体制,并为开发区科教文卫局配备了精兵强将,以充分发挥其对学校的管理、指导、协调与服务的职能。开发区“第一把手”杨震与管委会分管教育的副主任冯军一年来还先后数十次深入区内学校现场办公、指导工作,及时了解困难、解决问题。
其次,把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将原东河初中与东河小学整合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金沙江路学校,盘活了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千方百计改变学校面貌、提高学校档次。2007年11月,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为金沙江路学校建设和改造各种教学功能用房,添置一批现代化教学办公设备设施,彻底改变了该校的办学环境。而针对德阳六中周边环境过于嘈杂,也在今年初就定下了筹集巨资整体迁建的事宜。为了让开发区的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开发区管委会还发动东方自控、四汇集团、立达机电等区内企业捐款142.6万元,用于学校的改扩建。种种积极举措,赢得了区内群众的交口称赞。
开发区还持续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有效激发教育系统内部活力,在建立一支观念新、业务精、师德高尚、精心育人的教师队伍和一支能吃苦、有干劲、团结勤奋、求真务实的学校管理队伍上狠下工夫。一手抓“德”,一手抓“行”,促进教职工观念更新、知识更新与教育创新,并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大力引导和促进学校走“科研兴教”、“名师兴校”之路,取得明显实效。如六中就在《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课题获得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之后,《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研究》又顺利结题,为其今年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增添了砝码,也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着眼于下一代的未来发展,开发区持续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推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坚持依法治教,将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同时建立和完善贫困生帮扶制度,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改进德育工作,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基础参差不齐,科学施行分层次教育;注重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教师队伍稳定,鼓励教师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开发区想方设法地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福利。如在区内学校全面实施课时津贴制度,使每名教师每月增加收入450元。他们还努力打造教育民生工程、认真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寄宿制学校学生住校费补贴政策。区内学校寄宿学生住校费今年春期起即全部免除,而改由开发区财政按每生每期150元标准拨付给学校。
抗震复课保考 历尽艰辛
彭端淑在《为学》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今年5月12日下午,毫无先兆地,百年不遇的特大地震突如其来。也就是从那一天起,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各学校教职工在开发区党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面对重重困难,开始了一场抗震及复课、保考的苦战,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出“为”字的内涵。很多令人动容的人与事,也在这一过程中涌现。
灾难突发,学校师生及校舍的安危牵扯着开发区领导们的心。强震过后,开发区领导第一时间赶往各学校了解灾情、慰问师生,令大家十分感动、倍受鼓舞。紧接着,他们又召集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实地察看、开会研究,及时部署复课、保考及重建等工作。学校搭建临时帐篷教室时,开发区的干部与教职工们一起挥汗如雨、不辞辛苦;援建的板房学校修好了,开发区又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配套设施建设。7月17日,市政协主席刘哲带领部分政协委员视察开发区板房学校时评价道:这里的板房学校是全市建得最好的。
对于2008年中考,开发区党委、管委会极为重视,并及时制定了“一校一策”的复课方案。按照安排,各学校教职工自强不息、奋勇拼搏,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困难,采取自搭简易帐篷,深入村组、社区,送教下乡等多种方式,在艰苦条件下积极开展复课工作。5月16日,六中的初三学生便在学校运动场搭建起的简易帐篷内复课了;5月19日和6月12日,六中和金沙江路学校的学生们也分别在临时帐篷、农家小院、自行车棚、空置厂房等处全面复课了。为尽可能地减少“5·12”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发区科教文卫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干部们天天深入各校指导毕业班科学备考;学校采取师生结对的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学科与心理帮扶;广大教职工更是没有犹豫退却,顶风冒雨、不怕酷暑,想尽办法提高教学质量,扎扎实实做好备考工作。
他们的艰辛付出,感动着学生及家长,也感动着广大群众;他们的艰辛付出,更赢得了开发区管理学校以来首次中考的开门红。据了解,全区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中,B2以上等级成绩的学生总比例达67%,高居各县市区首位,激情谱写出开发区教育新的篇章。
赴新程攀新高 信心满怀
据了解,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震后已投入200多万元对金沙江路学校教学楼进行了加固维修,9月1日前完全能开始安全、正常的使用。而六中和泰山路通威小学(原八角小学)的重建,也已完成了选址、规划和设计,预算投入达3000多万元,系列开工准备工作目前正在紧张进行中,将确保两所学校于2009年9月1日前全部搬迁到新建校园。在学校重建工作上,他们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就区内教育事业的今后规划,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冯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开发区的教育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开发区的下一代,为了开发区的明天,必须以新思路、新举措谋划教育事业,使之更好地与开发区的未来发展相适应。他表示,开发区将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的同时,进一步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按照现代化办学理念精心打造区内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全区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通过教育回报区内人民,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也为全市教育事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8月15日,记者前往六中的板房校园,并与该校校长高杰进行了访谈。一见面,高杰便激动地说:“我们今年中考的成绩确实令人振奋,但这与开发区党委和管委会的关心与支持密不可分。而就在昨天,开发区领导还专程来到学校,带来了开发区党委和管委会的贺信,并送上了特别奖励学校的3万元奖金,还为学校配备了一辆公务用车”。
据他介绍,开发区管委会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与精力,他们办事周期短、效率高,雷厉风行、非常务实,从不开“空头支票”,而开发区科教文卫局对学校的情况也随时了如指掌,教育管理堪称精细化。他说,短短一年时间,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发生了巨变,学校教职工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们无不对进一步将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开发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充满信心,对学校的未来、开发区的未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