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年作家七堇年旌城签售 记者独家专访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 四川新闻网 2009/7/7






  青年作家七堇年于7月5日上午10时30分在位于德阳市下南街的新知书店举行了签售会,为自己的新书《澜本嫁衣》做宣传。本网记者在她参加签售会之前对她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来到德阳的感觉如何?

  七堇年:(以下简称“七”)还好,因为昨天是在成都。晚上就已经到德阳,今天上午在做准备,所以感觉都还不错。

  记:这次来主要是为了宣传新书《澜本嫁衣》,那么您对于这本书在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感受最深或者是最特别的事情呢?

  七:这本书在创作之初就打了很久的腹稿,主题的选择也跳出了以往青春文学“校园”主题的范畴,因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自己的阅历以及对社会的观察也在不断的加深,视觉也在不断的拓宽,所以这本书和以前的相比算是一个挑战,因为自己也要求在以后的创作当中要包含更多的社会意义,以及人物的塑造也要更为立体,更加具有轮廓感,更能够站得出来。在比较成熟的写作当中这些都是需要技巧性考虑的东西,我正在一步步地要求自己向这个方向努力,在这个阶段的第一步我觉得自己做到了现阶段的最好,所以也感觉到很高兴。

  记:我们都知道,您也是四川人,和很多80后作者一样从作文竞赛等各种平台当中脱颖而出,而您也曾经在《被窝》的序言说过:“我们所出生的年代,成为了一个字正腔圆的集体烙印,被用作追捧和诟病的代名词,无论有着多么迥然不同的生存姿态。”而现在更多的90后的孩子们开始触摸我们的记忆从而完成自己的成长,甚至将您作为他们青春的代言,请问您对这种年代的跨越怎么看?

七堇年近照(实习记者 李紫薇摄影报道)

  七:对,我是四川人。作为我们这批80年代出生的孩子,我们的成长有很多幸运的地方,首先国家经济的发展很迅猛,和平年代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的机会让我们站出来,           90后的孩子和我们相比更加幸运,因为社会更加发展,那么他们受到的各种诱惑也更多,诱惑多了,那么各种文化垃圾也好快餐文化也好对他们的冲击也非常的大,他们也会感觉到更加迷茫。升学压力也一直存在,所以90后的孩子受社会的影响比我们更大,因为在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商业文化会少一点,那么现在不管是图书市场还是大众文化市场,我觉得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不管是做出版也好还是发行也好,应该做好作品来引导这些孩子,引导他们多看经典,比如中国古代经典,这些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那么现在我们的文化非常的娱乐和快餐,商业性质很重,对于这些尚处朦胧阶段的孩子他们的价值观影响也很大,这也是让人比较担心的。而且90后的作者比较受80后的影响,我们这一批在十几岁时候写的东西,给他们提供了比较好的模仿的文本,那么我们的东西也不见得有多么成熟和多么完善,不要仅限于读青春文学,还是应该读经典,让自己接受更高层次的熏陶。

  记:写作和阅读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今后还会有写新长篇稿的打算吗?

  七:阅读的话我觉得什么时候都是对自身修养的一种提升和积累,只要有空应该多读书。那么写作对我来说应该算是人生的副业吧,我希望自己以后有固定的职业,融入这个社会,那么写作是我积累了一定素材和阅历以后,那我可以进行写作,如果是做专职的作家的那不太好,可能会和社会脱节。今后肯定有还会有写新长篇的计划,但是现在打算先积累一段时间再写。

  记:从您的创作轨迹来看,最早在《island》上是发表了很多作品,后来受到很多人喜欢,反响很大的《远镇》,大家都很喜欢这篇文章。后来被收录到《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这本文集当中,后来这本文集成了您年少时代的创作的总结,中途出了一个单行本《少年残像》,从探讨两代人成长轨迹的《大地之灯》到关注女性话题的《澜本嫁衣》。我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说您当时在《澜本嫁衣》的序言里也说我们身在一个垃圾场,但是不能够去反省自己过去的东西,所以说您现在也告别了纯真年代,在您看来,从青春时候的怅惘到对现实的关注,请问您对您的纯真年代的定位是什么呢?

签售会现场(实习记者 李紫薇摄影报道)

  七:我想这种视觉的转变也是很自然的吧,如果二十几岁还在写校园的话对自己而言限制较大而且评论界也会觉得没有突破,纯真年代的定位,我觉得对我们而言这批出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作者而言赶上了很多很难得的机遇,出生的时期也比较幸运,因为机遇有的时候也不是我们能够把握的,也是能遇上就遇上,所以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

  记:我们在看过去的一些采访还有您在博客里所提到的关于《澜本嫁衣》的创作的时候提到您关掉手机,很少出去也很少上网,非常安静的写完了这本书,这种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生活的经验或者是阅历,请问您得到了什么?

  七:因为一般我写作的时间都是集中在假期,那样我就有整块的时间不被去打扰,那么平时我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大学生,跟朋友在一起跟同学在一起,在学校的时间比较分散也不会拿来写作,平时的生活也很普通,因为我喜欢这种比较集中化的写作,那我觉得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也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尽量保持一种很简单的状态,和同学朋友们融入,收获我觉得主要还是体现在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上吧,精神上得到了充实,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做出了成就,同时也让我妈妈骄傲。

  记:平时的写作以及阅读和观察当中,您最看重的是什么?

  七:最看重的就是作品的质量吧。我想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浅层面的就是文字一定要优美,要有艺术价值,文字功底要好,要有美感。不仅仅是这样,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价值,它是不是体现了社会面,或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放在社会当中是有可读性的,另外还有就是塑造的这些人物的力度和功底是不是扎实,人物是不是突出,是不是很饱满。打个比喻,孔乙己的形象人们一提就印象深刻,那么这就是让人觉得敬佩的。我现在也是刚刚起步,同时我也在朝着这个方面去努力。

  记:问一个很常规的问题,《被窝》,《少年残像》《大地之灯》以及《澜本嫁衣》,您最喜欢的是哪一部?

  七:最喜欢的应该是《被窝》吧,因为这本书本身对我的意义就不一样,这本书是我高中开始的作品的集合,意义对我来说很非凡,里面的很多散文我到现在都很喜欢。

  记:很多孩子现在受您的影响也开始了写作之路,请问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七:建议就是首先不要急于写,当然如果能够写也是好事,写之前还是应该多阅读,阅读范围不要局限于青春文学,还是应该多看经典。

  记:家庭的影响对您的创作深吗?您怎么看待青年人的文学创作?

  七:非常深,家庭的影响对我来说是很深的,很多动机,灵感很多写作最初的想法甚至是压力都是来源于家庭。我觉得现在的青年人的创作或许因为受快餐文化的冲击较深,很多人的态度都不是那么诚恳,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多向前辈学习,多积累,使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更有分量。

  记: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四川新闻网的采访。也希望您的新书销量能够一路长红。也非常荣幸能够和您聊天。

  七:谢谢。

  新闻背景:七堇年 

   真名赵勤,四川人,2009年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80后严肃文学派作者,后安妮宝贝时代代表。文风成熟稳健,阒静通透,充满灵性,艺术感极强。在青年读者当中极其受欢迎。 

  作品:《大地之灯》(长篇小说)      《少年残像》  (中篇小说)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散文集)   《澜本嫁衣》(长篇小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