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学应对震后房屋建筑受损———市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马军答记者问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 2008/6/5






      6月1日,本报记者就“5·12”特大地震后市规划和建设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市民普遍关心我市城市房屋受损情况和“我市房屋受损应急评估”工作相关问题,采访了市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马军。
      记者:此次“5·12”特大地震使我市部分房屋受不同程度损害,其中,绵竹、什邡等地受灾最为严重,房屋倒塌很多,许多未倒塌房屋也成了危房。据我所知,市规划和建设局在震后作了大量工作,请就我市市区目前正在开展的震后房屋受损应急评估工作作一下情况介绍。
      马军:5月12日我省发生特大地震后,我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当天下午开始组织质安工程技术人员对市区的房屋损害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并及时组织开展对房屋建筑的受损应急评估。
      由于此次地震强度大,破坏性强,绵竹、什邡房屋受损非常严重,我市市区受损坏程度相对较小,部分房屋产生不同程度裂纹、裂缝,为确保广大市民人身安全,尽快恢复社会正常秩序。我局从5月15日就按省建设厅的应急评估指导意见,组织专家开展全市的所有房屋建筑的受损情况的应急评估工作。应急评估是在震后应急状态下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所做的快速、初步的判断,它不同于正常情况下的检测,主要目的是排除危房、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
      5月15日-20日这个时间段,我们主要集中力量对涉及市区生命线的房屋建筑工程如医院、供水、供电、学校、银行等开展了应急评估,目前主要是对大量居住小区、工厂等开展全面检查评估工作,及时恢复城市功能和人们的生活、生产秩序。参加房屋建筑应急评估的来自全国和本地的专家最多时达到200余人,到今天已完成市主城区大部分房屋的应急评估基础工作,评估总面积约2000万平方米,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专家应急初步评估中判断为“中等破坏”、“严重破坏”类型房屋将再次组织专家采用仪器和设备,以原设计图纸为基础,进一步复查,同时积极从技术上指导房屋产权人、物管企业或社区等相关单位开展房屋维修、加固工作,对受损较严重,需要进一步鉴定、维修的建筑,将按相关规定加强管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能否请你就我市震后应急评估具体做法作一个情况介绍?
      马军:首先我解释一下什么叫应急评估,它不同于通常情况的危房鉴定,通常危房鉴定是由有鉴定资质的中介机构来做,出具有正式房屋鉴定报告,这种鉴定通常是技术判断,周期长、技术判断条件复杂,如:查图纸、计算、复核、现场取样等,而震后房屋应急评估是根据国家《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将地震对房屋造成的破坏按五个等级而进行定性的初步技术判断,五个等级分别是基本完好、轻微损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和倒塌。
      由于我市应急评估任务重,时间紧,靠我市自身技术力量难以完成。目前全国陆续有近两百名专家来我市支援,平均每天约有二三十个专家组在做这项工作。评估专家进行现场检查后,会对建筑作一个定性的初步判断。根据住宅和城乡建设部及省厅建设指导意见,借鉴绵阳、都江堰的经验,通常评估为“基本完好”、“轻微破坏”的建筑将贴一个“绿色” 可以使用的标识;对受损比较重的建筑,根据受损程度和专家判断意见贴黄色或红色标识,这样广大市民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自己房屋受损的情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贴绿色标识的建筑当地设防使用,但由于受地震影响,仍需要进行必要的维修或修补,贴黄色或红色标识的建筑也不一定会拆除,只要技术经济条件允许,在经过加固维修后也是可以安全使用的。不过,只要不出现较强余震,并在当地设防基本烈度以内贴绿色标识的建筑,广大市民是可放心居住使用的。而对严重破坏的建筑,出于安全考虑,住户应撤出,并作必要警戒。产权人要尽快考虑排危措施确保安全。
      记者:目前我市评估的基本状况怎样呢?
      马军:此次“5·12”特大地震对我市波及面比较大,重灾区绵竹、什邡房屋受损严重,德阳市其它城区受此次地震影响相对比较轻微。根据目前检查评估统计,我市市区约百分之九十以上房屋均属基本完好、或轻微损坏,余震小于基本烈度内可以放心使用。近几年新建小区,公共建筑等,是经过严格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建筑抗震设计考虑也比较周全,这些建筑基本上都是“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很少量属于“中等破坏”或“严重破坏”建筑,主要集中在七八十年代修建的老旧房子,因那个时候的建筑质量与设防等级没有现在高;另一类是市区农转非的居民自建屋经本次专家初步应急评估,因为无正式设计、施工、质监等,房屋安全度较差,无消防通道,大部分还擅自加层,建筑结构体系混乱,无抗震构造措施,不具备抵抗地震的能力,此类建筑即使在非地震期间也属危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现在隐患更为突出,建议该区域的居民不能入住,以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从结构类型上讲,框架结构或现浇结构的砖混建筑由于设计结构体系更适应于抗震,相对受损也比较轻,虽然有可能在震后出现裂纹,也主要是在非承重墙、或门窗角处再现裂纹,或填充墙出现裂纹,整体结构基本未受影响,专家在进行应急评估主要是以承重结构破坏为主要依据,具有抗震设计的房屋,一般遵循“小震不裂,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这次大地震,我市主城区房屋建筑是经受住了考验。现在部分居民,由于缺乏必要建筑结构知识,加上余震期间心理也一直比较紧张,常常见裂纹色变。甚至对抹灰层的表面裂纹也十分敏感,其实大量的这类裂纹只要余震后作必要的修补就可以了。
      记者:能告诉一下目前工作开展有哪些困难吗?你们是怎么克服的?
      马军:是的,我们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的确也存在一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怎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应急评估,同时又保证评估质量,对生命财产负责。建设部、建设厅对这项工作十分支持,先后组织全国两百余名相关专家,来我市协助指导这项工作。为了提高评估工作效率,我局分专家组划片区开展评估工作,还主动联系房屋产权人、物管企业和社区等相关单位参与这项工作,目前本项工作进度是比较满意的。下一步我们还将借助仪器设备和工程图纸,对“中等破坏”部分进行复查,并将慎重负责的进一步做好跟踪管理工作。另外个别市民在余震期间的恐慌心理,加上缺乏专业知识,见裂缝色变,对专家开展这项工作制造了一些麻烦,针对这种现象,我局曾专门组织社区、物管举办两期地震破坏专题讲座,并对广大市民散发了《房屋建筑地震损坏自查基本知识》宣传单,也起到良好效果,需要补充一点,这次来我市支援的专家,有来自北京、杭州、无锡、西安等地,其中有参与奥运场馆之一水立方工程的设计专家,有许多年岁较高的教授、高级工程师等,还有不少志愿者专家,他们很专业,很敬业,也很热心,非常地辛苦,主动克服了不少困难,帮助我市开展房屋应急评估作了大量工作,也借这个机会表达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对灾区所作的贡献,德阳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因此请广大市民尽可相信应急评估结论,另外,我市广大市民在此次应急评估中,经常热心带路、送水等,给予我局专家组积极的支持、配合与理解,对我们所作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我们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