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们共同走过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 2010/5/12






灾区新貌

  灾区新景如画,群众笑颜如花。灾后重建的德阳,处处洋溢着盎然生机,一幢幢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民房,一个个配套设施完善的集中居住点,一条条宽广的道路……新家园日新月异,新生活欣欣向荣。

  活力什邡

  禅心湖涟漪荡漾,飞鸟翩翩掠过。湖心木桥和凉亭中,散坐着前来垂钓的游客。湖岸芳草如茵,一幢幢灰瓦白墙的两层小楼整齐排列,这里是什邡市马祖镇,这里只是灾后重建的新什邡的一个缩影。灾后重建两年来,什邡市的多个乡镇都焕发出了新活力。

  马祖镇着力打造马祖故里核心景区,规划修建了马祖新村和灾后农房集中点、马祖寺故墙、马祖书院、马祖文化展示广场、马家大院遗址、禅心湖以及禅文化长廊等多项工程,还打造了300亩的采摘园区和200亩的生态农业示范区。

  红白镇依托“红场”和“白场”的历史积淀,加快“红峡谷”旅游带的建设,打造川西风格浓厚的“川西生态度假小镇”,实现由工业小镇向旅游重镇的转型。

  八角镇围绕龙门山冰川和国内品质一流的矿泉水资源,做“山水文章”,建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东方依云小镇”。

  蓥华镇仁和村是地震遗址旅游特色村,在北京对口援建下,地震遗址公园和纪念广场已基本亮相并形成接待能力。

  因一棵1200多年历史的红豆树而得名的师古镇红豆村,目前正以千年红豆树这一特殊生物资源为载体,挖掘婚庆文化,开发婚庆产品,打造西南第一“婚庆民俗文化特色村”。

  北京援建什邡注重规划设计,科学定点选址;注重风貌塑造,突出川西民居特色;注重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产业发展相辅相融。“三个注重”为当地特色小城镇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活力,也有效统筹了城乡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

  魅力绵竹

  汉旺、遵道、金花、孝德……这些曾经满目疮痍的乡镇,如今已变成各具特色的田园小镇和美丽新村。

  走进遵道镇棚花村,沿途可见一排排青瓦、白墙、朱漆的川西风格的民居,一幅幅年画栩栩如生。这里曾是绵竹市休闲旅游的一大景点,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上万人,地震中年画村遭到了严重破坏,如今经过苏州援建,这里建成了包括年画传习所、年画广场、年画博物馆、民间年画坊在内的绵竹年画新村。

  古朴的牌坊、漂亮的休闲广场、别致的路灯和风格统一错落有致的民居,异地重建的金花镇玄郎村,眼下已成为沿山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细细一看,粉墙黛瓦的整体风貌下,一幢幢建筑错落有致,宛若江南小镇的村落里,没有两户一样的房子。

  小桥流水旁,4排粉墙、黛瓦、坡屋顶的川西民居很是惹眼——这就是绵竹首个启动的农房重建集中居住示范点,更加美观宜居、特色鲜明的罗荣新村被誉为“灾后农房重建的样板和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溪水、古树、小桥,小孩在桥上嬉戏,大人在不远处栽种花草,其乐融融。

  孝德镇大乘村,绿树、草坪、蜿蜒的流水,别致的亭台和路灯。一排排白墙灰瓦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墙上新绘制的绵竹年画引人注目。农房建设与年画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新农村的壮美画卷已现雏形。

  苏绵产业合作全面开花, 沿山旅游观光带打造成效初显,乡村旅游发展站在新的起跑线。

  火红的5月,沉甸甸的麦穗和饱满的油菜荚惹人喜爱——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民生巨变

  灾后重建、民生优先。走进灾后恢复重建现场,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民生设施都成了标志性建筑。到过灾区的人,都有一个共识: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提速

  广青公路二期、沿山旅游公路、石亭江大道……5月10日,由北京对口援建什邡的40个项目正式交付给什邡使用。至此,北京援建的108个项目中,已有97个交付使用,已交付90﹪,完成投资约65亿元,约占投资总额的93﹪。其中广青公路二期的交付,标志着全长63公里的广青公路全线贯通。广青公路纵贯什邡南北,串联该市14个街道乡镇,是什邡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全线贯通的广青公路和石亭江大道,与此前已经交付的洛小路、城市恢复发展区市政道路(“一纵六横”)形成什邡市域4条南北路网轴线,加上20余条城乡道路和44条集镇道路,构成了一张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为什邡地区的灾后恢复建设和长远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证。

  什邡职业中专学校是此次交付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学校项目。新校舍占地208亩,北京投资1.86亿元,总建筑面积60624平方米。该校的交付在满足青少年就学需求时,还将成为什邡农业人口转移就业培训和在职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至此北京援建的24所学校已经全部交付到什邡手中。

  除了道路和市政项目,7个廉租房项目以及红豆村、箭台村等12个基础设施、农业建设项目也在此次一并交付使用。其余还没有完工的11个北京援建项目,目前已经实现整体亮相,今年8月30前将全部完工,到9月30日,北京确定的108个援建项目将如期完成。

  提升

  绵竹市汉旺镇东汽广场上的时钟仍然定格在14点28分。但在距原址约3公里外,汉旺新城已形成基本框架,自来水厂、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综合服务中心、商业中心等民生项目已优先建成。

  灾后恢复重建,坚持民生项目优先。人民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率先得到恢复。大乘村、年画村、棚花村、罗荣村、桂花村、清泉村等1100多个集中居住点,引导农民向小区集中居住,既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节省了土地,又带动当地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江苏的教育类项目投资超过15亿元,今年春季开学前,绵竹5万多名学生全部进入崭新的教室上课。卫生类项目投资4.42亿元,极大改善了灾区群众的就医条件。文化类项目13个,民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类项目28个,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类项目135个……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升。

  改善民生,香港特别行政区也为绵竹倾注了无私大爱,由香港政府投入20亿元的绵茂公路于2009年9月动工,全长56公里,绵竹段长达48公里,目前正在地震带上奋力挺进。按规划,这条将成都、茂县、阿坝及沿线地区连接在一起的道路,将是旅游型生态公路,经济社会意义尤为重大,在这条黄金旅游线上,汉旺镇成为物流中心和旅游集镇的目标指日可待,大山深处的清平乡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感恩奋进

  “援建真情深似海,帮扶之恩重如山。”近两年来,北京、江苏援建者千里驰援的真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灾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切,不仅让灾区干部群众永远铭记在心,也激励着灾区人民自强奋进。

  京什一家亲

  在什邡市,“北京”字样随处可见。北京援建的路,叫北京大道;北京援建的小学,有的直接就叫北京小学。

  北京大道,北京援建资金投入了近7亿元。它使什邡从过去的交通“死角”迅速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为了表达对首都人民的感激之情,此路在初通车时,什邡市政府根据人大代表建议和群众的请求,将此路命名为“北京大道”。什邡马祖镇马祖村村书记杨福善说,这条路过去是一条碎石泥土路,灰尘漫天。现在交通环境好了,来的游客也多了,大家的钱包也开始“鼓”了起来。

  “北京小学”则具有非常有意义的建筑特色:俯瞰教学楼是一个“北”字,俯瞰运动场是一个“京”字,代表“京什携手、共建家园”,而“北京小学”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曹文娟是“北京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谈起新学校,曹文娟说:“我们最感谢的还是北京援建者们建设了这样好的一所学校,我们要用优秀的教育质量和成果回报北京援建者辛勤的汗水。”

  4月27日,北京援建烂柴湾京安大桥等6项主要道路工程正式通车。数百名村民怀着感恩之情,用当地传统的“踩桥”方式,喜迎烂柴湾京安大桥通车。烂柴湾京安大桥取意“北京”、“平安”。烂柴湾京安大桥建成通车,大大缓解了重灾镇道路运输困难,缩短了红白镇与外界的距离,有利于促进旅游恢复重建。

  什邡市蓥华镇村民刘昌新感受最深的就是“北京速度”。 刘昌新说:“北京援建者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工作。要不是有那么多首都人拼命猛干、要不是有那么多大型机械轮番上阵,哪会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苏情涌剑南

  一幅宽1.5米、长1米的黄色绸缎上,一根根由黑发丝绣制的字平滑工整:“感谢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各级每位领导,解放军武警官兵志愿者乃至全世界的各行各业所有支援关心帮助我们的每一位好心人,你们辛苦了!我们灾区人民永远感谢你们!”

  2010年2月1日,东北镇谷王村的曾维英将一幅墨绣(刺绣工艺中的发绣)感恩信送到绵竹市委。这幅特别的感谢信由曾维英耗时半年多时间,利用自己和女儿积攒的发丝绣制而成。

  46岁的曾维英在绵竹市某制药厂务工,她说,地震后的经历让自己更懂得感恩和珍惜,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一定会更好。

  心怀感恩的殷坤金是绵竹孝德镇大乘村的村民,有一手乡村菜的绝活。“5·12”特大地震中,殷家的房屋倒塌,而在援建者的帮助下,他和乡亲们在震后一年就搬进了新居。

  2009年7月14日晚,“八大碗”农家乐新开业时,54岁的殷坤金用自己亲手做的八大碗——绿色乡村菜献给援建孝德镇的苏州人。殷坤金说,苏州援建方对自己住的这个农房集中点进行了免费的规划设计,让大乘村变成了如诗如画的“年画村”,还在基础设施配套,农房的地圈梁、顶圈梁等方面予以支持,给率先搞农家乐的4户农家发了奖励补贴。“我们一家人打心底感谢苏州的援建者。”殷坤金说,要靠自己的手艺,重新开创更美好的生活,不辜负援建人员。如今,像殷坤金一样,很多村民或以开农家乐等方式创业,要么外出务工,展开了新的生活画卷。

  百姓信心

  信心让希望重燃,信心让未来可期。灾区群众的信心,来源于党委、政府的坚强后盾,来源于援建者的无私情怀。“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信心中,种种“不可能”演绎成现实,灾区的变化翻天覆地。

  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家住什邡市红白镇木瓜坪村2组农民雷兴成肢体残疾,他的妻子和孩子在“5·12”地震中不幸遇难,经营的兔舍也在地震中倒塌,饲养的8000余只獭兔全部死亡。当时,雷兴成的情绪跌落到谷底。后来,他遇到了现在的妻子石蓉生,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结婚后,雷兴成夫妻俩利用房前屋后的自留林地养殖三黄鸡,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如今,雷兴成的三黄鸡养殖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还雇了5个村民做帮手。夫妻俩已租下200亩山林,计划今年出栏10万只三黄鸡,“等达到一定规模,我们就打算注册自己的三黄鸡商标。”夫妻俩对未来信心满满。

  马祖村村民马向勇在禅心湖边经营一家茶馆。“灾后重建重新提高了马祖文化旅游的品位,无形中为我们的经营活动提升了附加值。”马向勇说,他的茶馆月收入逾7000元,逢节假日,每天能接待上百名游客。

  蓥华镇是“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区。眼下,在该镇仁和村,各项重建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胡锦涛总书记拿着话筒喊话的场景被制作成巨幅宣传牌,伫立在村头。那句鼓舞人心的话,被镌刻在巨大的纪念碑上。

  “总书记的那句话,对老百姓和我们党员干部,就像是注入了一支‘强心剂’,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鼓舞,让我们信心满满走向新生活!”仁和村党支部书记周辉道出了灾区群众的心里话。

  新希望在生长

  特大地震发生时,清平乡棋盘村的张群芳正在地处小木岭的巴蜀电站一级站做杂工。海量的塌方把原来的道路全部掩埋,张群芳和幸存下来的100多人翻山越岭往外走,一路上靠吃树皮喝雨水充饥, 15日终于走到棋盘村,遇到了前来接她的弟弟,并得知,婆婆已经遇难,丈夫被埋在矿井中,生还无望。家园被毁,亲人离世,张群芳欲哭无泪。

  2008年10月,张群芳被介绍到江阴援建指挥部帮着做饭。 “他们每天早上6点过就起来去工地上,转完了工地才回来吃早饭,中午不休息,也没有双休日,经常是吃了晚饭又开始开会了。”张群芳觉得自己做菜的手艺不好,但是指挥部的同志却都夸她“煮得好”。一起吃饭时,大家还常常讲些笑话,逗张群芳开心。后来,指挥部新来了一位厨师,张群芳的主要工作就变为打扫清洁。地震后,张群芳的情绪长期低落,休息时很少外出。援建指挥部的人经常开导她,鼓励她出去多走走,看看清平的新面貌。“新修的‘幸福家园’漂亮,桥也修得比以前漂亮了,就连以前没有的敬老院现在都有了,赶得上以前的绵竹城那么好了。”看到这些情景,张群芳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家里300多平方米的房子已维修加固,儿子已从成都回到清平上班,重拾生活信心的张群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江阴援建指挥部撤走后,我打算再去找一份工作,多挣些钱,先把以前修房时欠下的债还了,然后把家庭的经济搞上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