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威尔逊之路”上的百年叠影

2020年09月24日 10阅读 来源:绵竹旅游政务网 2011/4/1






一百年前,一个西方植物学家在中国采集植物的同时,拍摄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和环境的珍贵照片;一百年后,一位中国生态学者沿着这位西方植物学家曾经走过的道路,在他拍摄照片的同一地点,重新按下相机的快门……
穿越百年时空的新老镜头的比照,既是专家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也给我们普通人留下了一个直观的对环境、生态、历史、文化诸多方面的思考。
   1
  追寻足迹
    与威尔逊捉“世纪迷藏”
    3月下旬,阳光灿烂,春暖花开。68岁的印开蒲背起相机又出发前往川西高原,再次开始关于“威尔逊之路”的科学考察。这位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要用相机镜头去重新追寻威尔逊的足迹。6年,光阴悄然过去,他竟复拍了250张威尔逊原境老照片……
    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 (ErnestHenryWilson)是英国著名植物学家,1899年-1911年先后4次来到中国,其中3次是到四川。他将中国的1500多种植物引种西方,如今在西方各国的皇家园林和私人花园里,都能找到威尔逊当年从四川引种的植物。
    印开蒲与威尔逊 “结缘”,要追溯到1960年。那时,印开蒲刚从学校毕业到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曾数次到达岷江上游,威尔逊老照片的拍摄地点。然而,真正引起印开蒲强烈好奇心是1997年,来川访问的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的朋友带来一本新书《中国的威尔逊》,书中收集了威尔逊在中国西部拍摄的老照片。那些地方大多数他都去过,既熟悉又陌生。感慨光阴的荏苒,印开蒲开始悄悄收集威尔逊拍摄的老照片。
    2004年9月,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的托尼·柯克汉姆、温莎植物园的马克·弗拉纳根来四川考察,带来一些印开蒲从未见过的威尔逊老照片,并希望他能帮助找到当年拍摄的地点。这次陪同考察,使印开蒲感受到极大震撼,他决定追寻原址进行重拍。
    通过友人的帮助,印开蒲前后收集到1000多张威尔逊拍摄的老照片。“可惜有半数以上拍摄的仅仅只是几棵树、几朵花、几间房屋以及不知姓名的人,想重新找到几乎不可能。”其中有400多张有明显地形背景和较为明确的拍摄地点。
    最困难的莫过于拍摄地点的确定。当年,威尔逊请的翻译是一个香港人。经过四川和湖北的方言、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互换,再经过粤语翻译成英语,照片上记载的地名早已和原地名相差甚远。
    印开蒲对照老照片发现 “威尔逊是在沿着茶马古道走,大多数是步行,一般一天走60里路。”日记记录场景有的随茶马古道荒芜,已经消失;有的原拍摄点明明确定了地点,到现场却怎么也找不到。“就好像是威尔逊藏了一件百年宝物,让我去寻找。”
已过花甲的印开蒲,有时不得不攀登陡峭的悬崖,或者爬上当地人的屋顶,攀上枝干摇晃的大树。在威尔逊当年走过的茶马古道上,一部分地区仍旧不通公路,印开蒲要依靠骑马前行。还有一些地方,就只能和威尔逊一样,依靠自己的两条腿了。
    2
    250张新照
     折射西部百年发展
    一些曾经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凸凹不平的茶马古道建成了宽阔的公路,汽车代替人力,石桥代替竹索桥,曾破烂不堪的小镇、衣衫褴褛留着长辫的小贩居民被着时髦的现代人所取代……所有这一切,正是西部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6年多来,印开蒲沿着“威尔逊之路”,四下湖北、重庆,十多次深入川西、川南,最终拍摄到250张照片。
“去年我又走了一遍。”这一次,印开蒲很高兴看到绵竹乡间的古戏台又重新复原了原貌。记者看到,照片的古戏台飞檐翘角,脊饰、吻兽丰富多彩,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雍容华贵。
说起这个古戏台,还有一段故事。
    1910年,威尔逊经过绵竹一个乡镇,看到一座建于明代的戏台,斗拱结构,檐下横梁、门窗雕镂精细,配上典雅的抱柱楹联,显得十分精美。戏台屋顶上的雕塑,是取材于古代戏剧《白蛇传》中的情节“水漫金山”。于是,威尔逊在相机中留下了古戏台的“倩影”。
    2006年,印开蒲和两位英国同行在绵竹寻找这座戏台,可走遍了乡镇,未能找到。印开蒲不愿就此放弃,将照片复印件寄给绵竹市科技局。于是,照片复印件被送到绵竹文物管理所长宁志奇手上。宁志奇一处处茶馆打探,请20多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经过一系列艰难考证,宁志奇认定兴隆镇上帝宫就是照片上的建筑。可是,古戏台已不见踪影,空留下大殿。
消息传回给印开蒲已是2007年1月。他来到兴隆镇,“戏台是在1951年被毁的。”听到当地人讲起戏台的情况,印开蒲请他们站在菜园中拍下了一张照片。中间手拿老照片的老人是兴隆镇仁圣村75岁的谢昌明,小时候常在戏台下玩耍。
    让印开蒲高兴的是,剑南春集团看到老照片中的戏台后,决定重新修复这一古建筑。2008年9月,印开蒲又到绵竹,拍摄下正在修复的古戏台。“本来地震前已经修复了一半,可地震中又垮塌了部分。”2010年见到兴隆古戏台已经修复好了,“几乎和老照片一模一样,更漂亮了。”
    北川县漩坪乡的竹索桥也让印开蒲印象深刻。老照片中的竹索桥,横跨湔江,长约30米,全部用竹篾编成。桥后有一座小山坡上,有一座庙宇。河中的大石头,仿佛是一个张着大嘴的鱼头。从照片上能看出湔江水流湍急,竹索桥摇晃。2006年,当印开蒲找到老照片中的地点,竹索桥早已不存在,只剩下基座。在紧靠原桥位置的上方,一座坚固的石桥修建起来。有意思的是,印开蒲还找到了威尔逊照片中桥上站立人的后代,他的模样与祖辈十分酷似。2009年,印开蒲再去寻找竹索桥。可是,地震使这里形成了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上升约65米,石桥沉入湖底,连桥后的小山包也只剩下一点顶部。
    “从照片可以看出,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正在变好,这是国家先后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山造林和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的成果。”印开蒲告诉记者,当年威尔逊在康定县中谷村拍摄的照片中,树木葱茏,牛羊悠闲地吃着草。2008年印开蒲去的时候,远处雪山依旧,草地和山坡上的树木较百年前更加茂盛,这是10年来实施退耕还林的结果。“在松潘、卧龙等地都能见到10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果。”
   “如果身体条件允许,2015年我准备到已经拍摄过的地点再去拍照。”印开蒲说。
    3
  1000多张旧照
    60%-70%的影像已消失
    雪山皑皑、碧草青青,岷山主峰雪宝顶的新老照片,仿佛只是从黑白变成了彩色。百年,对地球来说不过是眨眼工夫……而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今天已成为不容轻视的主题。
在看到西部百年可喜变化的同时,新老照片也呈现出人类活动“践踏”的痕迹,给人以警示和启迪。泸定县雅加埂南面的一处草地,1908年威尔逊拍摄时植被繁茂,各种高原花卉盛开;而现在草地退化十分明显,远处山坡上裸地面积增加。同样是在泸定县的一处沟口,摄于1908年的老照片中林木高大茂密,溪流湍急;而摄于2008年的新照片中却只见一片裸露的石块与泥沙,沟内森林采伐引发泥石流……
    印开蒲2007年在丹巴县半扇门乡找到了威尔逊曾拍摄过的小金河。“当年,照片是在河的左岸拍摄的。”可印开蒲拍摄的时候,河流改道,拍摄不得不改在河右岸进行。
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也能在老照片中找到端倪。威尔逊在拍摄康定县莲花山时是夏天,山上残留的积雪依然。印开蒲去拍摄时是秋季,山上却没有一点雪痕,而康定县大炮山主峰下的积雪同样明显减少。
    “威尔逊1000多张旧照片中,60%-70%的影像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印开蒲说,拍摄照片不仅是对百年历史的记录,也成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也许一年看不出变化,但5年、10年、20年,甚至更长,一定能找出规律和变化。“国外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在科研过程中采纳这种方法。”印开蒲认为,如果能将现在先进的监测技术如卫星、航拍与这种小范围的拍摄、传统方法结合起来,“对生态环境、社会变迁研究就会更进一步”。
    3月22日,一个消息很让印开蒲兴奋:携程网首次发布了“重走威尔逊之路”生态旅游路线的信息。原来,去年印开蒲将250组新老照片结集出书,这部有新老照片对比和15万字的 《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引起了社会关注。
     印开蒲告诉记者,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曾以“野生花卉故乡行”为主题组织考察到川西。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队员,包括一位82岁高龄的二战老兵。在岷江河谷悬崖上见到一丛盛开的岷江百合,几乎同时惊呼:“停车!帝王百合!威尔逊!”有人甚至激动地流下热泪。印开蒲说,这一行人的家里都栽有他们叫“帝王百合”的岷江百合。
    “开发生态旅游是一条可行的道路。”2006年,印开蒲受聘为省科技顾问团生态环境组顾问,当年8月就提出《关于加快发展我省入境生态旅游产品的建议》。据悉,今年5月9日,成都一家旅游公司的“重走威尔逊之路”将首次启动。
   

    链接
    威尔逊之路
    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是20世纪初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1899年-1918年,他先后受聘于英国维切园艺公司和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到中国采集植物,科学界将威尔逊当年的考察路线称为“威尔逊之路”。威尔逊提出了“中国——园林之母”的著名论断,对西方园林艺术产生了较大影响。
1    900年-1911年,威尔逊先后在湖北、重庆和四川进行了长达12年的考察和植物采集活动,之后给西方带回了1500多种原产自中国西部的园艺植物,还有数十万字的考察日记,上千张照片。
威尔逊在四川境内的考察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走水路,从湖北宜昌乘船经长江到达宜宾,再沿岷江经乐山到成都;另一条陆路,从现在重庆的开县(当年属四川管辖)进入四川,经宣汉、达县、巴中、仪陇、阆中、盐亭、三台、金堂到成都。
    到成都后,从两个方向进入川西,一是成都、什邡、绵竹、北川、平武、松潘、茂县、汶川、都江堰返成都;另一条是都江堰、卧龙、小金、丹巴、康定、泸定、汉源、乐山返成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