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9年上海市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展示暨未成年人暑期工作总结表彰会举行

2020年10月15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9/9/23

9月21日,以“辉煌七十年  灿烂中国梦”为主题的2019年上海市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展示暨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工作总结表彰会在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此项活动由市教委、市文教结合办、市校外联办、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共同主办,静安区教育局、文旅局和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

下午两点,经过精心准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非遗”展示,伴随着迎接国庆节的喜悦号角,精彩亮相。会上,第六批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校园优秀传习基地,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等16所学校成为新一批传习基地,截止目前,上海学校优秀非遗传习基地已有109家;由市校外联、市文教办主办的“我是非遗传习人”和“非遗空中课堂”在线课程有54堂课获奖。同时,会上为获得“2019年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工作优秀组织奖”的7家单位和获得“2019年上海市未成年人暑期优秀活动项目”奖的69个颁发了证书和奖状。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作重要讲话。团市委副书记戴斌,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妇联、市文教办、市校外联办、静安区教育局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出席会议。

在中国传统民乐优美的丝竹和有力的鼓点声中,活动中心新蕾剧场洋溢着欢乐。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优秀社团学员,表演了打击乐《鼓舞风华》、合唱《黄鹤楼》和舞蹈《天耀中华》。来自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静安学校的师生们,则以高昂的爱国热情,朗诵《祖国为我们领航》。传统的皮影表演,经过上海市文来实验学校的创编创演,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皮影新唱》。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的“新苗苗”们,用《金蛇狂舞》的激越节奏,将演出推向高潮。学生们的倾情演出,是对我国五千年灿烂文明、文化的致敬与礼赞。

每年九月,上海教育系统联动文化部门开展全市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已成为常态,并逐步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进”长效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着力推进非遗文化进课堂,发挥学科育人功能。重点在德育顶层内容体系的建构,编写了“推进非遗进课程教学指南”,我们以语文、思政、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艺术(音乐、美术)等学科为主,重点聚焦“三个融入”:融入基础课,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非遗元素;融入拓展课,形成一批校本教材,开发了一批拓展型共享课程(比如,松江区车墩学校的《我爱版画》、浦东新区联丰小学的《龙文化综合课程》、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的《学科非遗资源点案例汇编》等),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上线”,一批优秀“非遗空中课堂”在线课受到学生欢迎;融入校园文化,特别是与学生社团活动相整合,在博采众长中交融古今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体现目标导向。第一,注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让每一名学生学会1-2项非遗技能。第二,实施跨界融合。静安区教育局与静安区文化旅游局积极承办,组织全市各区共同以“辉煌七十年、灿烂中国梦”为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遗传承保护活动,通过“我是非遗小传人”、亲子嘉年华主题活动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展、讲、演、赛等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师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度与认同感,使之成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践行者和非遗传承项目的保护者。第三,做强示范引领。注重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之间、学校与场馆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构建形成了“1所基地学校带动10所学校、联动1个社区”的辐射机制。

三是加强师资团队建设。聚焦教师非遗传承能力建设,注重“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行现场指导,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观上海市各类非遗建设场馆、打造教职工特色社团,激发全体教师传承非遗建设的热情。比如,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邀请海派剪纸传承人王建中教授给予指导,副校长汤艺带领教师团队定期开展集体研修,引导教师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培养探索、审美能力。

静安区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研究型、拓展型课程、社团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了解非遗项目,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静安区实验中学每周三下午在胡菲老师的指导下上漆画拓展课,学生们一边了解知识,一边尝试自己的创作。除了教学生,实验中学的传习基地更通过漆画工作室的平台带动区内、区外美术教师数十人学习漆画创作;万航渡路小学自2012年起推出“京剧脸谱”课程,并坚持课内、课外有效的联动,利用京剧脸谱中丰富的点、线、色块所形成的强烈表现力,引导学生自行创作有个性的脸谱。感受京剧脸谱的图案美、色彩美和艺术美,提升美术课堂的艺术品质,推进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五四中学在校园内设立了“鲁庵印泥传习工坊”,邀请鲁庵印泥的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符海贤担任讲师,在中学推广印泥文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的乐趣。同时学校还配套开设了文化导读、专项参观活动等课程,目前已成为学校进行学科渗透传统文化习得精神培育的较为成熟的课程,也是人文学科进行学科德育实践探索的途径与载体;逸夫职校则建立了以旗袍为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型博览馆,并打造专业建设的教学指导平台、实训创作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和非遗文化传播与弘扬窗口为提升学校服装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在此次活动的外场,静安与全市近80所中小学就充分展示了非遗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习成果。作为2019年新申报成功第六批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校园优秀传习基地之一——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围棋基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中学习辩证思维,充分发掘棋理背后的文化内涵。

步入圆厅,以“非遗大舞台”为中心,浓浓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让人驻足。上海市五四中学鲁庵印泥制作技艺给大家留下了一抹绚丽的中国红,静安区万航渡路小学的京剧脸谱、静安区实验中学的漆艺以及来自全市各区的优秀非遗项目各具特色。精致的剪纸、可爱的虎头鞋、多彩的农民画、灵巧的草编竹编,目不暇接,更有一缕缕茶韵飘香,三锭纺车的缓缓摇动,让人重新认识生活中的“非遗”魅力。当科技和非遗碰撞,又会产生什么火花呢?机电墨韵,就是尝试结合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活动项目,让历史悠久的国粹在当今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拾级而上,中华老字号“龙凤旗袍”向学生们展示其独特的“镶、嵌、滚、宕、镂、雕、绣、盘、绘”的九大制作工艺,并带来原汁原味的苏广旗袍盘扣现场体验。在多功能厅的小舞台,进行了“我是非遗传习人”演艺类节目的展演,活动中心的F楼则集中展示了70多所以学校为载体的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传习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