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落幕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由上海戏剧学院校友白皓男和青年教师胡佐担任主创的话剧《谷文昌》、苏剧《国鼎魂》双双获得“文华大奖”,这是继去年以来上戏校友徐峥、王景春、傅希如接连获得“金马奖”“金熊奖”“梅花奖”等重要奖项后,上海戏剧学院在艺术人才培养领域传来的又一喜报,彰显了学校长期以来深耕艺术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积极成效。
一是坚持教学为本,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实践课程基础,围绕“剧目制”“作品制”这一核心,螺旋上升设置基础训练、元素训练、片段练习、剧目排练、毕业创作等主干课程,常态化辅以艺术观摩、名师工作坊、名家讲座等授课形式,坚持基础教学与前沿引领并重;重视舞台创作实践,积淀形成由教学作品汇报、实习剧目创作、毕业作品公演等渐进式教学成果构成,以剧目展演、影视展映、音乐会、设计展览为主要形式的创作实践基本形态,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拓展校外实践类型,与30多家行业单位、企业和国内外知名院校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国际艺术展演展览、专业赛事以及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推动学生在鲜活实践中锤炼本领。
二是聚焦特色培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大行业领军人才柔性引进力度,上海戏剧学院先后引入濮存昕、谭盾、铃木忠志、谭元元、田沁鑫、刘和平、罗怀臻、韩立勋、沙晓岚等40余名知名艺术家剧作家,受聘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加强高层次人才全职引进,近年来通过高峰高原学科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从国内外相关行业领域先后引进李佩红、斯考特、萧丽河、袁英明、莱纳德等知名表演艺术家、舞台艺术家,担任院系主要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鼓励校内专家积极参加各类艺术实践,在服务国家和省市文艺院团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骨干教师逐渐成长为行业标杆或中坚力量,对反哺艺术教学起到显著作用。同时,约有200多名分布于相关业务领域的外聘教师,长期参与学校各类实践教学。
三是强化内外合作,探索“协同化”实践育人机制。形成包括联合创作、文教结合、工作室制等多种教学实践机制。实行“跨年级、跨专业、跨院系、跨部门”联合创作模式,发挥多科性综合艺术优势和全产业链专业优势,逐步形成从部分实践课程的师资协同,到中小型作品创作的学生个体协同,再到实习剧目和毕业大戏创作的整体协同,形成了集团作战的创作优势;深化市校两级文教结合机制,依托青年话剧团、青年舞蹈团、青年京昆剧团、青年电影制片厂等校内文艺团体,致力于青年拔尖艺术人才培养和创新剧目孵化;依托谭元元国际芭蕾艺术工作室、谭盾音乐艺术工作室、铃木忠志国际戏剧艺术工作室等市校两级共10个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引入世界领先的教学理念和艺术实践方法。经由文教结合机制推出的项目,如话剧《狂飙》、舞剧《红》《万物生》、京剧《墙头马上续情缘》等产生一定社会影响。
四是着眼关键环节,优化“多站式”平台保障。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打造服务和保障平台。提升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以华山路校区舞台美术实验集群和浦江校区智能影视实验室为中心,统筹建设1个市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重点实验室和3个市教委重点建设实验室,聚力打造一流标准教学实验室;加强创新平台发展,连续9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啄壳计划”,每年资助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立项创新项目150多个;搭建展演展示平台,连续8年打造“上戏有戏”毕业艺术季、推出紫藤花开MFA毕业演出季,所展示的作品数量、质量、种类逐年提升,展示空间从校园走向社会,先后和静安戏剧谷等品牌联手,探索毕业作品社会公演,以实际行动服务“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