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龙镇遗址“重现”唐宋盛世 上海最早贸易港初现经济辉煌

2020年10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上海 2013/2/25

2月6日,上海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布在青浦区白鹤镇“青龙镇遗址”进行二次考古发掘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指出:“从6000年前的崧泽遗址到4000年前的广富林遗址,上海的远古文化已经很明朗,但唐宋时期的出土文物一直稀缺。青龙镇遗址的考古发掘可谓填补了这一空白。从这么多的出土唐宋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唐宋时期,上海已经成为对外贸易重镇,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文化生活景象。这对于考证上海的城镇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青龙镇遗址二次考古发掘由上海博物馆和青浦博物馆等考古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总计出土唐宋文物近两千件,其中唐代铸造作坊为上海地区首次发现。青龙镇建于唐天宝五年(746),是上海地区早期兴起的集镇之一,也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现隶属于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鹤联村、塘湾村。长期以来,学界对青龙镇的研究多局限于文献记载和保存至今的青龙寺、青龙塔等地面建筑。2010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带着上海历史考古中以吴淞江、沪渎垒、城镇发展、航运、对外贸易等为对象的学术课题,按照大遗址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当年首次发掘300平方米,发掘成果包括唐宋建筑基址、瓷片堆积及几百件陶瓷器。2012年10月至今,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面积约为1300平方米。目前已经初步了解青龙镇遗址的面积,唐代约6平方公里,宋元时期范围扩大为25平方公里,呈现城镇的快速扩张态势,随着吴淞江的缩窄,青龙镇的范围在从南向北扩大。

第二次发掘中最重要的发掘成果莫过于唐代铸造作坊遗存,为上海地区首次发现。在窑河南岸发掘区域,排列有序的4座火炉被考古工作人员发掘出来,周围堆积着大量的红烧土铸造残渣,残渣内包含有较多的陶范残块、炉渣等,最厚处有80厘米。该遗迹初步确定为一处范围较大、使用时间较长的唐代铸造作坊遗迹,可能为铸铁作坊。根据陶范及炉渣的堆积厚度来看,作坊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其废弃后,又在其上建造了三处建筑及5口水井。其中一口水井工艺考究,为上海目前已考古发现的数百口井中深度最深、做工最精致的一口。该井口径0.7米,井深4.38米,井底铺有竹片,井壁用小青砖斗砖竖砌,磨砖对缝,对接处用榫卯套合,中间有3层为顺砖平砌,以加强对井壁上部的支撑。更让人惊喜的是,井内出土了唐鹦鹉衔绶带铜镜、铁釜、铁提梁鼎、铁钩、银发簪、青釉瓷罐、木雕残片等多件珍贵器物。专家联系同时发现的大量容器陶范残块,推断铁釜、铁提梁鼎很可能即由此作坊生产。

二次发掘出土的近两千件唐宋文物中,以瓷器数量最大,占90%以上,以越窑、长沙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等南方窑口为主,包括大量的碗、钵、罐、壶等日常生活用瓷。两件唐代的瓷腰鼓格外亮眼,鼓身两端粗圆,中间腰细,内空,外壁凸起弦纹七道。表面施褐黄釉,内壁施褐色釉。据了解,目前全国考古出土的较完整的唐代腰鼓仅有数件,而青龙镇一次就出土了两件。陶瓷专家、上博副馆长陈克伦说,此次发掘虽然面积不大,但出土了大量唐宋时期的瓷器、银、铜、铁、木器等文物,其中不乏精品,以南方窑口为主,特别是其中一件唐代圆盘,4瓣花纹颇有异域风情,类似花纹只在印尼考古发掘中见过,既说明唐代青龙镇的繁盛,也证明青龙镇作为上海最早对外贸易港口的兴盛。

上博考古部主任宋建认为,此次考古发掘的阶段性成果表明,上海在唐宋年间即为贸易、航运中心,对于挖掘上海历史与文化的渊源、探寻城市文化源头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他们将以此为基础,对此处遗址开展更深入的发掘与研究。

青龙镇为上海地区第一个名镇。相传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曾经将建造的青龙战舰置于此地,之后大破曹军于赤壁。青龙镇也由此得名。东晋时,吴郡太守虞谭在附近建造上海首个海防堡垒沪渎垒,后吴国内史袁山松重修沪渎垒。到了唐代,青龙镇成为海防要地。唐宋时依赖吴淞江这一黄金水道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至宋代发展到鼎盛,著名书画家米芾曾任镇监,时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更享有“小杭州”的美誉。宋末因吴淞江上游日益淤浅,下游日趋渐窄,大船难以直接出入,港口贸易活动便渐移至今上海旧城区内,青龙镇遂趋衰落。至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青浦设县时,青龙镇为青浦县治。万历元年(1573),青浦复县,青浦县治从青龙镇移至唐行镇(今青浦老城区),从此青龙镇更趋衰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