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海推出新导演作品展映与产业推进计划

2020年10月16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上海 2012/4/4

“电影市场热,投资人都知道要挖掘有潜力的新人,但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还是很难,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工作经历、知识背景足够证明你能成为一个好导演。”虽然自己的处女作《狂奔蚂蚁》本月12日将映,下一部长片也已在筹划之中,但谈起步入电影圈的第一步,导演潘昊还是感慨良多。

毕业于华师大中文系,当过报社记者,潘昊的“电影梦”在他30岁这一年终于在大银幕上得到了实现。当年鼓动大学室友一起去考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结果同学考上了,自己落榜了”,潘昊笑道。但还好,梦想未被磨灭,处女作《狂奔蚂蚁》正是他与大学同学葛文 共同执导。以两位“80后”导演为首,《狂奔蚂蚁》的创作班底是一群不折不扣的“电影新青年”,电影故事也来自于他们的生活:4个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蜗居在大都市的廉租房里,“大都市里刚毕业的年轻人多多少少可能都做过‘蚁族’,我们就想把这些经历、体验都结合在一起,拍给年轻人看。”

从谋划剧本到如今有机会进入商业院线,《狂奔蚂蚁》的“狂奔”之路不平坦。如何尽可能地降低拍摄成本让电影融到资是第一步的难题。潘昊和他的团队找了不少投资人,所有主创都表示愿意零片酬拍摄,但愿意投拍这部“蚁族”电影的人依然难觅。好不容易找到资金后,怎样“把一分钱掰成两份花”又是难题。为解决资金短缺带来的“缺枪短炮”,剧组用了不少自制设备和办法:没钱租轨道,就把摄影机绑在有滑轮的椅子上,摄影师甚至把自己塞进汽车后备箱里,就是为了跟拍骑摩托车的演员在马路上飞驰的场面。直到影片拍摄完成,谋求上映又是一道难题……

潘昊向记者讲述这一切时,是在“上海电影新青年——上海新导演作品展映与产业推进计划”为《狂奔蚂蚁》举办的专场活动现场。去年,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牵头设立的“上海扶持电影精品专项资金”专门划拨部分用于对新人新作的扶持。包括《狂奔蚂蚁》在内的5部反映现实题材的新人新作在30余个申报项目中经过评估获得资助。对潘昊和《狂奔蚂蚁》来说,这笔资助金是“及时雨”。令潘昊意外的是,扶持并非就此打住。“电影拍出来之后,更大的问题是宣传和上映”,市文广局电影处副处长彭奇志介绍,“因此,我们组织推出‘上海电影新青年’计划作为扶持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的后续项目,让这些新人新作有机会被学界、媒体看到,再通过评论界、媒体界的声音让观众听到、看到,让新人新作‘浮出水面’。”

潘昊和《狂奔蚂蚁》是“上海电影新青年”计划推出的第二部作品。在去年受资助的5部作品中,另一部已完成拍摄的《星星的孩子》成为计划的第一个“孩子”。这部讲述自闭症儿童故事的影片获得中美电影节最佳新晋导演奖后,于2日趁“世界自闭症关爱日”东风公映,背后也有“上海电影新青年”计划的助力。“电影产业化的时代,光靠行政手段无法干预电影的上映和市场表现,我们可以做的是尽量为新人新作牵线搭桥,为他们引荐发行公司和院线,帮他们一把。”彭奇志说。

“并不是‘拿人家的手短’”,潘昊笑起来,“影视圈的朋友都说,在全国其他省市没碰到这样系统的扶持新导演的举措。新导演缺资金,也缺资源,这两方面我们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现在九成以上的影视人可能集中在北京,大家揣着‘电影梦’成了‘北漂’。最近,我在和朋友商量,也向很多朋友介绍,上海的平台、环境好,大家可以考虑回家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