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海国际艺术节制造刷屏效应 艺术节将于11月15日落下帷幕

2020年10月14日 10阅读 来源:中国上海 2016/11/14

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1月15日落下帷幕。临近尾声,香港话剧团新作《亲爱的,胡雪岩》掀起观演热潮,俨然成为剧评家口中“黑马”。全剧31场戏长达3小时,依旧在上海观众中制造惊人的社交媒体刷屏效应。让人意外的是,这部作品尚未开演,已被艺术节列入参演名单。

独到的眼光、环环相扣的幕后组织、专业度提升的观众,已经使上海国际艺术节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展示平台,海内外名家在这里收获掌声,更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不断打磨完善作品。在《北京法源寺》饰演慈禧太后的表演艺术家奚美娟,对幕后组织的高效率赞不绝口:“《北京法源寺》11月5日下午临时加演一场,当天晚上便开始拆台装台,迎接新的演出。作为上海品牌,艺术节越做越好,安排组织非常到位。”

“每次来上海都很忐忑”

第十五届文华大奖10月底揭晓,10部获奖作品中,豫剧《焦裕禄》、京剧《康熙大帝》、歌剧《大汉苏武》等曾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亮相。作为代表我国政府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最高奖,文华奖三年一评。本届又是中央文艺评奖改革后的首次评奖,大幅压缩奖项数量,更显奖项含金量,上海国际艺术节“选秀”眼光再次得到证明。高水准观众,令艺术家不敢懈怠。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新作《寇流兰与杜丽娘》献演艺术节,导演郭小男不讳言,“每次来上海都很忐忑,这里有口味最刁的观众。”话剧《北京法源寺》主演周杰说,“等待上海观众检验,他们真的懂话剧。”

海外名团同样不能靠盛名轻松过关。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由艺术总监捷杰耶夫带队,携歌剧团、交响乐团、合唱团、芭蕾舞团等近400位精英、十余个集装箱装备亮相艺术节,阵容已是少有的庞大。作为主办方的上海大剧院,依然对剧目严格要求。马林斯基剧院起初提出演出歌剧《茶花女》、舞剧《天鹅湖》,但最终演出剧目换成了少见的《黑桃皇后》、《罗密欧与朱丽叶》。

幕后高效离不开奉献精神

比起剧场演出,户外节目充满更多争分夺秒的故事。10月23日上午9时,持续12小时的艺术节“艺术天空”特别活动在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上海音乐厅如期启幕,从英国引进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创意影像装置”首次在12小时特别活动亮相,场地设备受天气影响极大。项目团队进场七天,有时一天只睡两个小时,大部分时间在等待雨停。上海歌剧院《长征组歌》前一天因雨演出被迫延期,后一天他们依旧面临风雨天气,但全体演员决定坚持雨中登台。

技术不断优化,观众“抢”票变得笃定。今年艺术节优惠票销售首度实现不间断售票,在首轮定点销售后,艺术节组委会分别安排了官网售票和线下售票两个平台持续销售余票,方便未能及时赶往社区点购票的市民。艺术节官网的票务平台今年首次开启优惠票的网上销售。今年重阳佳节,艺术节组委会首度与上海老年基金会进行合作,联手推出为社区老年群体定制的艺术节观摩特别计划。

走出剧场培养观众

艺术节汇聚五湖四海最新、最好的名家大作,催生观众对优秀剧目、传统文化的兴趣。丹麦米什玛什剧团专门为上海市盲童学校带去融合哑剧、大合唱、杂技的幽默剧《罗密欧与朱丽叶》。25名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志愿者穿插在孩子们中间,每个班级配一位志愿者现场翻译,做他们的“眼睛”和“耳朵”。

今年艺术节六成公益节目来自名家名团。今晚,俄罗斯莫斯科新歌剧院将献演艺术节闭幕大戏《伊戈尔王》。意大利零重力舞蹈团《神曲》既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也在宝山、金山、奉贤巡演。艺术节中心副总裁李明透露,公益演出已成为艺术节签订节目合同的重要选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