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个“剖面”看广安市医疗卫生工作改革成效

2020年10月16日 10阅读 来源:广安日报 2015/7/24

7月15日,因患急性阑尾炎在广安区石笋镇中心卫生院医治的杜先树经过不到7天的治疗就康复出院。“现在一些小病、小手术在家门口就能治疗,不仅方便,费用也节省了不少。”杜先树说。

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缓解农村患者看病难、看病贵,只是我市医疗卫生改革的一个缩影。据市卫计委党组书记、主任郑建军介绍,今年以来,我市以推进分级诊疗、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为重点,全面推动全市医疗改革卫生工作,城乡医疗环境、服务能力逐步改善,全市医疗卫生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通过采访,记者决定通过三个“剖面”,提供管窥我市医疗卫生工作的视角。

剖面一分级诊疗:向上转方便向下转实惠

7月13日,因患重病住进广安区人民医院的李敏,在病情稳定后,转回了花桥镇中心卫生院,接受后期康复治疗。

谈到为何不在条件更好的县级医院继续治疗,李敏的儿子说:“镇中心医院不仅离家近,照顾起来方便些,而且费用要节省不少。”像李敏这样,在县级医院接受治疗后,向下转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还有不少。

去年,我市启动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制度改革工作,配套推进了医保、城乡对口支援、一体化等改革措施,目的就是要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就医格局。

“一开始,患者不知道什么是分级诊疗,我们就通过报纸、电视和制作宣传手册、发放明白纸的方式加强宣传,让大家明白其中的好处。”广安区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区制作了分级诊疗服务宣传手册和宣传单,在赶集日这天,在各街道和乡镇广泛散发,向居民介绍分级诊疗服务。

“我们还与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安市人民医院、南充市中心医院三家大型医院签订了转诊合作协议,对需要向上转诊的患者,可持由医院出具的统一转诊单,前往省级或市级医院就医。”该负责人说,“因为有合作协议,而且转诊单上有首诊医生对病因的初步判断,所以会比自行就医的患者节约时间。”

患者夏珍,在该院首诊后转往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治疗。电话中,她表达了感激之情:“医生主动为我办理转诊手续,通过绿色转诊通道,不用预约,当天就转院,缩短了入院时间。”

据了解,截至5月底,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至少与5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协议率达100%;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门诊诊疗量同比增长分别为7.8%、2.5%。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分别达114%、79.65%。“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逐步形成,分级诊疗成效初显。

剖面二新农合:农村群众看病不再贵

“及时报了治病的费用,新农合救了我的命。”7月8日,回忆起过去两年来的医治经历,华蓥市高兴镇尿毒症患者张军(化名)深有感触,“现在的政策确实好,新农合真是为咱们办得最实在、最管用的实事之一了。”

“尿毒症患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如果没进行肾移植手术,患者长期要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华蓥市新农合办主任陈曙光介绍说,按照正常的治疗过程,患者每周需要进行3次血液透析。以张军为例,他每年的治疗费用大概在12万元左右,因为参加了新农合,可以报销大约9万元,民政医疗救助可以领取1万多元,自己一年花费只有1万多元。“如果不参加新农合,对普通家庭来讲,这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自2008年,我市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参合群众普遍受益,新农合年门诊补偿人次从最初的92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742万人次,年住院补偿从18万余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46万余人次,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最初的20%提高到目前的60%以上,农村居民看病贵、看不起病的现象基本得到解决。”郑建军介绍,今年,参加新农合的村民只需缴纳90元钱,政府财政补助380元,参加新农合的村民普通门诊补偿最高可达到90元,特殊疾病大额门诊按甲、乙类补偿,年内累计补偿限额分别为3000元和1000元,住院补偿比例根据就诊医疗机构的类别有所区别,市、县、乡镇医院的补偿比分别为60%、70%、85%。

“去年12月,我市还全面启动了大病保险制度,对于一些因治疗花费较高的参合患者来说,又将节省一笔不小的费用。”郑建军解释道,即:参合患者因病住院发生的合规医疗费用,在新农合报销后,个人自付超过8400元的部分,将分段按比例由大病保险兑付理赔。

据了解,2015年我市共有参合农民354.05万人,参合率99.73%。1至6月共筹集资金147539.5万元,基金使用67375.77万元。基金支出中,门诊补偿316.62万人次,补偿金额9874.37万元;住院补偿22.9万人次,补偿金额54280.69万元;特殊门诊补偿3.59万人次,补偿金额1626.29万元。参合患者住院政策范围内补偿比76.27%。

剖面三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基层看病也有专家

每天,广安区人民医院医生胡浩一大早就会醒来,洗漱完后在外面吃点早餐,便和同事一起从城区赶往石笋中心卫生院上班。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半年。在参加广安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之前,胡浩是广安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如今他又多了一重身份——石笋镇中心卫生院的普外科手术开拓者。

胡浩的技术高超,在石笋镇中心卫生院开设普外科手术不久,便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平均每个月接诊数十人。前段时间,一名当地的病人听说石笋镇中心卫生院开设有泌尿外科手术,且有区人民医院的专家坐诊,便专门找到石笋中心卫生院来治疗。

石笋镇中心卫生院是一所乡村医院,其医护人员力量相对不足。一到医院,胡浩就和同事一起坚持在一线工作,每日查房,周末、节假日也不例外。在对口帮扶中,胡浩通过建立核心制度、开展外科手术、指导培训乡村医生开展诊疗等方式提高受援医院的医疗水平。

依托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是我市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也是医疗民生工程项目之一。据了解,仅2014年,我市就分批次下派医务人员189人次,参与诊疗患者17446人次,开展手术88台,参加支援医院会诊322次,组织开展业务培训349次,接受基层医务人员进修45人,提供资金和设备援助30万元,大大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减少了基层群众看病负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