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2015年三季度末,全市累计完成新改扩建农民新村聚居点2617个,230个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惠及群众113.2万人——
“我们的日子比城里人还舒坦”
12月5日上午10时,晨雾散去,暖阳高照,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佛手山新村显得格外美丽。
“过去煮饭烧柴,出门爬坡,生活很不方便,现在煮饭用天然气,出门是公路,住的像别墅,家门口还有健身器械、超市、医疗站,我们的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舒坦。”正在广场锻炼身体的熊昌全,谈起如今的生活一脸满足。
今年53岁的熊昌全,本是协兴镇果山村2组的危房户,以往一家三口只能挤在破旧的老房子里,生活十分不便。2013年,在得知政府要用新型材料建房时,熊昌全积极报名参与,成为去年8月第一批入住的村民。
记者在熊昌全家看到,家具家电齐全,房屋整洁明亮,4室2厅2卫共168平方米,还配有车库。
“这是新型住宅,不仅环保生态、通风防潮、冬暖夏凉,还可以抗震防火,亲戚们参观我家的房子后,都羡慕得不得了。”熊昌全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新村还规划修建了农贸市场、游客接待中心、戏台和停车场等,今年初污水站也建成使用,新村所有的污水都实现了无污染排放,村民们吃的用的都是洁净水。
“村民们不仅居住的房子漂亮、环保、舒适,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熊昌全的妻子李广英接着说,随着新村的8家农家乐、餐厅相继开业,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到新村玩耍,新村越来越热闹,村民的柚子、柑橘、蔬菜等农副产品也销售火爆。
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与帮助下,熊昌全有了称心如意的工作,而李广英则在旅游区销售纪念品,搭上了“旅游快车”,发上了“旅游财”。
“过去大家都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新村的生活条件这么好,来耍的城里人反而还羡慕我们了。”熊昌全说,住进新村后,村民的素质提升了,更加爱干净,懂礼貌了,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和睦了。
【关键词:新村建设】
12月6日,星期日,接连不断的小汽车驶进岳池县玉屏湖新村,成群结队的游客纷至沓来,他们或漫步绿色步游道,或环湖垂钓休闲。
“游客一波接一波,我家超市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当天中午12时许,新村村民徐开英的超市挤满了购物的客人,她一边为顾客找补零钱,一边忙着往货架上补货。
徐开英告诉记者,自从搬进新村后,她的生活变得丰富了,平时经营超市,闲暇时在屋前空地种植时令蔬菜,晚上还能到广场上跳坝坝舞。
“新村环境美、空气好,游客也日益增多,开农家乐生意肯定会很好。”如今,徐开英正盘算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农家乐,为家庭增收致富。
玉屏湖新村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共50户居民。2013年动工建设,不仅50栋房屋全部采用新型建材,新村还修建了湿地净化污水处理系统,同时网络、超市、健身、娱乐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
在玉屏湖新村建设中,岳池县坚持改建、保护和新建并重,既配套建设文体广场、生态停车场、亲水池塘等公共设施,又开垦“微田园”栽果种菜,新村既有田园农家之风,亦具城市社区之韵。
环绕新村四周,一株株珍稀苗木枝繁叶茂,一片片产业基地生机勃勃。玉屏湖新村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反租倒包等方式,引进产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21个,连片发展起了万亩紫山药基地、万亩血橙基地和万亩珍稀苗木基地。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高出全县平均值20%。
玉屏湖新村只是我市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探索“产村相融”的新农村建设路径,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围绕产业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十二五经验●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产村相融、农旅结合、标准建设、成片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不断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统筹规划,措施有力,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加快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把新建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改造提升旧村落、保护修复古民居结合起来,建设体现耕读文明、田园风光、地域特色、乡村情趣、民俗风情的幸福美丽新村,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历史名村、传统村落和优秀田园建筑,积极向上申报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和中国田园建筑优秀实例。
民生为先,质量为重,大力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把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作为重大民生工作,以县(市、区)人民政府为主体,采用优先使用国有和集体闲置房源、协商租赁或回购农民闲置房屋、新建廉租房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好农村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全面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让农民群众住有所居,住得经济、实用、安全。
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以点带面推动新型房屋快速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整合各类项目,在六区市县和三大园区倾力打造安全、美丽、放心的新型住宅,实现由传统的“盖房”向现代化的“造房”转变,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
科学决策,全员参与,强力推进“洁净水”行动。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污水治理“八大行动”,实现“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协同推进,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