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前锋区:产业兴旺民风淳 乡村处处景色美

2020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广安日报 2019/1/18

村道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村民淳朴有礼……走进前锋区新农村,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近年来,前锋区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提高群众发展能力的综合载体,围绕农村发展、农民脱贫增收核心目标,通过危房改造、发展产业等,建设一批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农村。

危房改造展现乡村新貌

今年“元旦”节,对于桂兴镇渔桥村1组村民胡振碧来说意义非凡,这是她住进新房里度过的第一个元旦。在实施房屋改造前,她根本就没有想过,居住条件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房屋檐下挂着一对喜庆的红灯笼,大门两侧贴着一副崭新的对联……1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胡振碧家时,她正在打扫卫生,屋内窗明几净,家电一应俱全。

“以前的房子年久失修,下雨天大落大漏、小落小漏;楼板走起来咯吱咯吱地响,都不敢到上面取东西。”胡振碧告诉记者,以前的房屋是土墙房,家里几代人都住在那里。

“住在公路旁边,下雨天车子一过路,泥水就溅到墙上,湿漉漉的,说不定哪一天房子就倒塌了。”胡振碧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她。

去年,村上对她家实施了C级危房改造,胡振碧住进了新家。胡振碧高兴地说,现在,不仅屋顶瓦片、檩子房檐和电线都换新了,还重修了卫生间,连外墙都贴了3米高的瓷砖,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前锋区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实施新农村整体规划相结合,促进了群众建房观念的转变,激发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产业发展推进新村建设

“去年所有羊全部出栏,收入有2万多元,现在主要是看护好剩下的几头牛。”1月10日早上,天刚蒙蒙亮,光辉乡高岭村4组村民郭龙成便来到圈舍。“母牛马上要产崽了,这是今年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定要看护好。”郭龙成笑呵呵地说。

多年前,郭龙成因一场意外导致左腿骨折。在医院躺了3个月,郭龙成想到不能外出打工,只有另谋出路。可是,一无经验、二无技术,身体还带有残疾,能做什么?“那段时间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日子,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郭龙成说。

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郭龙成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鼓励他继续发展养殖业,政府以每只100元的补贴帮他采购了40只山羊,还帮他修建了羊圈。

2015年,山羊出栏后,郭龙成实现纯收入1万余元。

初尝甜头后,郭龙成再接再厉,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最多时养了50多只羊。”郭龙成说,每天安排好山羊的放养后,他就到高岭村另一位养羊大户家中取经。“通过交流、学习,我掌握了不少先进、实用的养羊技术。”2016年,郭龙成收入再翻一番,达到2万余元。

2018年初,郭龙成还采购了3头肉牛,实现养殖多元化。年底,出栏20余只羊,加上卖牛的钱,他又进账2万余元。

在前锋区,像郭龙成一样依靠产业发展脱贫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区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实现村庄面貌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乡风文明扮靓美丽乡村

顺着宽阔沥青路走进代市镇会龙村,一幢幢极具特色的民居整齐排列,每间房屋墙上张贴的“法治进村”“幸福美丽新村”等标语格外引人注目。

“现在好多人来到我们村都舍不得离开,不仅村子美了,而且民风也越来越好。”当地村民夏光华感触颇深地说,以前,农闲时村民喜欢聚在一起打牌,经常闹矛盾。如今,全村一片祥和,处处洋溢着文明新风。环境好了人人都自觉爱护,闲暇时还忙着锻炼身体、唱歌、下棋。

“这一切都得益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夏光华说,村里开展了革旧习新,形成良好民风、村风的活动,要求党员自觉带头展示、树立和维护良好风气,激励群众向品德好、思想好、作风好的典型看齐靠拢,并以“五星级农户”创评活动,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水平。

该村还打造了活动室、图书室,为村民添置了锣鼓等乐器,并组织村民成立腰鼓队、合唱团,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前锋区将乡风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双违”整治、河长制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在推进乡风文明改善、村民素质提升上用力,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丰富内涵。(前锋记者站 兰林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