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蓥市:青山变“金山” 致富路更宽

2020年10月21日 10阅读 来源:广安日报 2019/7/11

编前:

今年,我省进一步强调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重要任务,夯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底部基础。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千方百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以此作为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的基本途径。本报特推出《县域经济看县象》栏目,报道我市各地因地制宜、因应施策发展县域经济的具体实践,展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县”象。敬请关注。

不久前,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发布,全国219个县市区上榜,华蓥市榜上有名。

美在哪里?在小山城华蓥,因地制宜,全链条做好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文章,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让农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靠山“吃”山,华蓥不仅美,而且富。

位于华蓥市工业新城的四川帕沃可矿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时常有100多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货运车辆等着“抢货”。工厂内,华蓥山玄武岩经1450℃以上高温熔化和高速离心等特殊工序后变为软绵绵的“棉花”,成为可运用于建筑、农业等诸多领域的岩棉产品。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华蓥路径明确、独特:围绕丰富的矿产资源、华蓥山独特的气候和“红色”元素三大比较优势,建设工业城、旅游市。

深挖资源 点石成金兴产业

7月9日下午3时许,华蓥市工业新城。四川谦宜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玄武岩池窑连续纤维及其制品生产线项目建设现场,数十名工人正在抓紧施工。

“一号厂房正在进行封顶工作,整个项目将于今年底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可达3.9亿元。”四川帕沃可矿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章金燕介绍,四川廉宜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是帕沃可的子公司。该项目总投资3.3亿元,占地面积260亩。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500吨连续纤维、年产2000吨湿法毡、年产1500吨无捻粗砂及制品生产线各1条,实现玄武岩利用从岩棉生产向连续纤维高端制品的历史性跨越。

玄武岩纤维新材料产业,是广安的明星产业。为了进一步摆脱对煤炭、水泥、石灰等传统产业的依赖,实现华蓥市工业经济“涅槃”,华蓥市把目光瞄准了华蓥山上储量丰富的玄武岩。

“过去,华蓥山的玄武岩用于铺路、混凝土浇筑等,现在制成岩棉产品,价值增长100倍以上,每吨价格可达4000至6000元,可延伸开发出2万多种产品。”章金燕言语中透露着自豪。

去年6月,帕沃可矿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联合东南大学,成立了“东南大学——四川拜赛特玄武岩纤维联合研究中心”,由东南大学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提供科研支持,研发玄武岩应用2.0版,即100厘米以上的连续纤维制品,可应用在飞机、坦克等军工行业,附加值更高。

“要在玄武岩纤维科研上实现新突破,以科研形成产品,以产品形成产业,从原材料初级产品走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按照市委书记李建勤提出的新思路,该公司的研究团队,把目光投向了比建材更高端的建工领域,从德国引进了15台世界顶级的装配机器,把建材板生产提升为整体墙面生产。

章金燕说,以前生产的建材板,需要客户自行装嵌在墙体上,但施工单位技术参差不齐,墙面质量也不能保持稳定。现在通过新机器生产的是整个建筑墙,装嵌程序由机器统一完成,生产出来的是一整面墙体,可直接使用,比以前更环保、质量更稳定。“这是公司产品由建材向建工领域的拓展,也是玄武岩产品产业链向着更高端延伸的体现之一。”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家生产高密度岩棉板的企业,帕沃可目前在川渝地区的市场占有份额超过70%。华蓥市也被纳入全省玄武岩产业重点布局的三大基地之一。目前,华蓥正规划布局1000亩玄武岩纤维新材料产业园,建成投产3万吨玄武岩原材料均质化生产线、3500吨玄武岩纤维池窑法生产线和2000吨玄武岩纤维湿法毡生产线,努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玄武岩连续纤维原丝及复合制品基地。

以玄武岩纤维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截至目前,该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1.8万余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7.4%;民营经济贡献了6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

农旅融合 打造产业全链条

火红七月,蜜梨上市,华蓥山到了收获季。

选果、分级、包装……7月9日下午4时,在位于华蓥市禄市镇的四川欧阳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产品包装部,20余名工人正在包装刚刚从基地采摘回来的蜜梨。“基地每天都有近百名工人摘果,平均每天销售发货2000斤左右。”基地管理人员唐大华说,接下来将大量采摘蜜梨,工人还要增加3倍。

广安蜜梨基地已在华蓥市禄市镇连片发展优质梨园2万余亩,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余个省、市、县,产销率达100%。“尽管今年雨水较多,但蜜梨产量没有减少,亩产仍维持在1.5吨左右,每吨售价约8000元。”华蓥市农业农村局经作站工作人员房开明告诉记者,预计今年华蓥全市蜜梨产量将达3万余吨,产值超2亿元。

春天赏花,夏天品果,蜜梨基地既是产区也是景区。每到三月梨花开放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梨花,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升温。到了夏天,蜜梨真正成为农户的甜蜜果。公司采用承租返包、借地还园、合作经营、五五分成等方式,带动5000余户周边群众致富增收,户均年增收1万元。农民股东根据管理面积年收入达5至30万元,农民业主(农场主)根据返包面积最高年收入可达100万余元。

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的,不仅是禄市镇。在华蓥,几乎每个有条件的乡镇(街道)都因地制宜,发展起专属的“美丽产业”。华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围绕高兴—阳和、禄市—华龙两大乡村振兴示范片,进行重点打造,规划布局20余个重点项目,三角梅产业基地、花渔江山、百果园、萨里斯酒庄等项目正有序、稳步推进。

农旅融合,是华蓥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按照“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山上有撒手锏、山下有大配套”的总体思路,华蓥以“旅游+”战略推进与城市、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全域景区化、旅游一体化。天池禄市观光花卉、明月渠江自然风光、高兴阳和仿古新村3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由此推出。

“美丽产业”不仅盘活了土地、扮靓了乡村,还增加了农民收入,为该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该市以葡萄、蜜梨、花卉、油樟等优势产业为依托,在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上持续发力,大力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加工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据统计,2018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948元,同比增长9.2%。

把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乡村旅游景区,把特色农产品开发成商品——旅游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旅深度融合,成为华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

靠山“吃”山的华蓥,青山变“金山”,致富路更宽。(记者 卢琴 杨雪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