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是寒冬,绿色依旧是邻水的主色。行走在三山两槽,满眼尽是绿意和生机。
邻水县属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区,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极其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境内有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三条山脉。近年来,邻水县委、县政府围绕打造“生态大县、林业强县”的发展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120.36万亩,活立木总蓄积为374.9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2.8%。
关键词:建设
“大规模绿化邻水”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16年1月,习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涵养区,邻水县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突出亲水生态、回归自然特色,实施大规模绿化邻水行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近年来,该县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示范区”为目标,科学编制规划,围绕县城、城郊、重要通道、“三山两河”等重点区域扎实开展乡村造林增绿、山体生态修复、交通廊道添彩、生态保护、江河湖库防护、城市森林提升“六大行动”,全力推进绿化邻水工程。
实施乡村造林增绿行动。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仅2017年就完成育苗500余亩,新建乡镇义务植树基地45个约5600亩;同时,在观音桥镇倒朝门村、兴仁镇丰隆村分别打造500亩、300亩的县级义务植树基地各1个,在甘坝乡联合村高标准打造500亩的市级义务植树基地1个,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20余万株,全县参加义务植树人员17.1万人;在袁市镇增产、石河、天华、崇石等村开展农田林网建设,栽植香椿2000亩;在城北、观音桥、柑子、护邻、坛同等乡镇发展特色产业1051亩,发展庭院栽植经济果树1230亩。
实施山体生态修复行动。认真编制并实施华蓥山东麓生态修复保护利用规划,对华蓥山系的华蓥、甘坝等10个乡镇内的工矿废弃地进行综合治理,在华蓥山山体破坏区实施生态修复人工造林700亩,在华蓥乡、城南镇、九峰乡、柑子镇人工造林2013亩,极大地改善了华蓥山东麓生态环境。
实施生态保护行动。通过签订责任书、明确管护人员、设立标识标牌等措施,常态化管护生态公益林62万亩,兑现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74万元,退耕农户管护退耕还林11.6万亩。
实施交通廊道添彩行动。今年以来,全县投资885万元在42个乡镇扎实开展了道路绿化工作,在国省乡村道路植树412.6公里,重点打造了邻垫高速公路县城南出口—西出口、柑子—观音扶贫环线、210国道赵家桥—关门石水库、省道304线关河—石滓大桥段以及西环线道路绿化。
实施江河湖库防护行动。投资550余万元,对九龙、长滩、凉山、黎家4个乡镇内大洪河流域海拔294米以下宜造林区域进行绿化,栽植池杉、意杨等苗木3534亩,对大洪河流域海拔294米以上42公里河岸进行高标准打造,栽植竹柳、池杉、意杨等大规格苗木2550亩。投资350万元,对合流、四海、椿木、坛同4个乡镇内御临河河岸1580亩进行造林绿化。
实施城市森林提升行动。投资450万元对县城西环线10.942公里环线外20米至100米进行森林背景板打造;对城区绿化苗木进行查漏补缺补植补栽;启动县城西部新城公园的苗木栽植;投资350万元对高速路城南、西出口两边馒头山进行高标准的园林绿化,成片绿化完成1500亩。
关键词:管护
常态化植绿护绿守护三山两槽碧水青山
11月22日下午,梁板林场,一场扑救森林火灾应急演练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演练中,防火突击队点燃柴草,火势伴随着风势迅速蔓延,参与演练的森林消防应急分队30余名队员接到指令后,赓即赶赴现场。他们沉着冷静、紧张有序地用油锯、割灌机迅速切割形成隔离带,并利用风力灭火机、水泵扑打火源,迅速阻断火势发展,经过近30分钟的扑救,大火基本被扑灭。随后,队员们从火场外围合围,利用铁扫帚、风力灭火机等防火工具对火场余火进行清理,防止死灰复燃引起火灾。经过1个多小时的奋战,大火被完全扑灭,实战演练取得圆满成功。此次演练,提升了森林消防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置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
据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演练,邻水每年都要举行。通过开展多层次应急演练,抓好专业培训和日常训练,该县形成了一套“蜘蛛网”式的管护扑救网络,为安全管护全县森林资源提供了坚强保障。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该县一直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方针,从实际出发,早准备、早部署、早落实,切实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民的防火意识;同时做好全面动员部署,切实提高警惕,明确责任区和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严格火源管控,加大对坟墓集中区域的检查和巡查,及时查禁各种野外火源;加强应急准备,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扑火物资储备,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提高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力争实现森林火灾损失率控制在0.1‰以下。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只是邻水县花大力气保护林业资源的一个方面。
“三分栽植,七分管护。”为了确保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该县建立起统一、高效、务实的管护机构和运行机制,把管护的任务、目标、责任、资金四项指标逐级落实到山头、人头,建立起县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国有林场(乡镇林业站)——管护站(村委会)——护林点(社队护林员)的四级管护网络,针对每个山头林班采取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划定管护范围,明确工作职责,落实护林员的巡护任务,仅今年以来就及时发现并处置森林生态资源管护问题74件次,有效地保护了全县的森林生态资源。
近年来,邻水县全面落实天然林禁伐规定,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切实加强执法监管工作,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案件,切实加大森林资源保护、林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热点难点问题源头治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充分发挥乡、村、社测报员、护林员的作用,加强基层测报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松材线虫病普查工作,采取无人机监测和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疫情发生状况。积极开展有害生物防治,进一步充实技术力量,加强对疫木清理、林地消毒工作的监督指导,做好综合防治,杜绝漏防漏治,控制疫情蔓延。同时全面加强松木采伐、疫木运输监管执法力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关键词:产业
依托“山”字做文章“金山银山”助脱贫
三山夹两槽的地貌特征为生态邻水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山区又常常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区,全县近3万贫困人口处于二环山区。
如何实现扶贫与生态保护的共赢?邻水县一直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
12月9日,记者在柑子镇桅子村看到,成片的李子树迎着冬日的暖阳茁壮成长。据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两年后,这片果林将挂果,届时,李子园不仅会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结出的果实还能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
该县依托柑子—观音特色效益扶贫环线,大力发展经济林业,创造“金山银山”,成果将惠及柑子、观音桥两镇8个贫困村,两万余名贫困群众。
近年来,县林业局将林业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惠民增收理念,努力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贫困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具的林业产业,走上了一条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和惠民增收的绿色脱贫之路。
该县针对全县152个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贫困村自主发展产业意愿并帮助贫困村认真分析研判市场风险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各贫困村林业产业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进一步完善贫困村林业项目规划,为贫困村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学编制规划,找准产业发展项目后,该县充分利用退耕还林、造林试点补贴、木质原料林建设、特色经果林建设、农田林网改造、产业周转金等项目,大力开展林业产业扶贫工作,打造林业产业扶贫五大基地。
建设培育木质原料林基地,在柑子镇歧山村新培育木质原料林2000亩,在观音桥镇六合寨村栽植香樟、栾树1000亩,在石滓镇花房村发展泡桐1500亩,在冷家乡伍家沟村发展巨桉10000余亩。
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基地,在八耳镇河堰口村、插湾坝村,合流镇中心村、红庙村,高滩镇跑马村、青童庵村以及凉山乡跳沟村等地成片栽植核桃8000亩。
全面建设木本油料林基地,在甘坝乡联合村栽植油牡丹1000亩,在兴仁、新镇、古家等乡镇成片栽植千年桐3000亩。
大力发展花椒等干果林产业基地,在观音、龙安、冷家等乡镇成片栽植花椒10000余亩。
积极发展香椿产业基地,在冷家乡伍家沟村、袁市镇增产村栽植香椿3500亩。
该县通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有效促进了贫困户致富增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产业发展起来后,技术也不能落下。该县针对大部分农民科学技术欠缺的实际问题,每年开展两次规模较大的技术培训,常年开展科技下乡宣传活动,每年培训贫困农户和林业基层技术骨干约2000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5000册(份)。今年,县林业局还组织贫困农户和林业基层技术骨干到广安市和华蓥市参加林业技术培训,极大地提高了贫困户的造林实用技术和管护能力。同时,为做好林业产业建设服务工作,该局按行政区划将贫困村分成十个片区,抽调十名林业技术骨干人员,成立林业技术服务工作组,对口进行林业技术帮扶,确保贫困村的林业产业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产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