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二五”期间广安经济社会发展述评(下)

2020年10月16日 10阅读 来源:广安日报 2015/12/10

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2015“绿色中国”国际论坛暨2015“绿色中国”环保成就奖颁奖典礼,广安斩获“绿色中国城市奖”殊荣。

“十二五”期间,这个位居川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城,收获了诸多重量级的金字招牌:2011年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入选中国EMBA最具投资价值城市;2013年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2014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优秀民生改善典范城市。

城市收获美誉,人民收获幸福。

这五年,民生投入不断增多。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89.6亿元,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0%。

这五年,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14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65.9%、76.9%。

成绩的背后,处处彰显着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情怀。

这五年,必将以惠民富民的卓越成效载入广安史册!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五年,我市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就业基础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向着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12月9日中午,太阳露出笑脸。广安区兴平镇龙孔村的邓光荣坐在院子里,悠闲地晒着太阳。院子里种着各色花草。闲暇时分,邓光荣便拿着剪刀修修枝桠,或闲庭信步闻闻花香,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去年以前,邓光荣还戴着贫困户的“帽子”。去年,他在广安区发改局党员龚珊的结对帮扶下,开始种植具有药材价值的半夏,年可增收8万元左右,从此走上了致富路。

摘掉“贫困帽”的何止邓光荣一人!“十二五”期间,我市38万余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踏上“十二五”征程的广安,步履并不轻松: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这正说明,广安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

聚焦城乡贫困人口,一场扶贫攻坚的硬仗打响!按照“民生为主、解困为先,增收为主、产业为先,‘造血’为主、路水为先,良居为主、环卫为先,自强为主、扶志为先”的“五主五先”扶贫工作方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得以建立。“聚合资源、整体联动、连片开发、梯次推进”的扶贫路子成为广安经验。

在政府主导下,投入不断加码。五年时间,我市投入中省财政专项扶贫移民资金195023万元,市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752.5万元,整合投入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资金169025.37万元。

从数字看成效:实施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20个、省级整村推进贫困村189个、市级整村推进贫困村84个、产业扶贫村8个,实施移民后扶整村推进示范片4个,特困移民避险解困项目1个,38.6033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如果说,经济数据更多地体现为衡量发展的“量”的指标,那么,民生改善则可以作为衡量发展的“质”的标尺。保障和改善民生,正是市委市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市惠民办负责人认为:“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既满足全市大多数群众的民生需求,又解决极少数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朝着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民生保障力度不减反增,各项民生投入不断上扬。市财政局负责人指出,“‘十二五’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89.6亿元,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0%。”

如此力度之下,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

社会保障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截至2014年底,全市参加城乡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78.28万人、82.57万人、10.94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受益群众达28.07万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2.48万名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截至2015年底,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到90元;参合人数达到354.1万人,参合率达99.7%,较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最高支付限额从2010年5万元提高到12万元,政策范围住院费用报销比从2010年64.1%提高到77%。全市新增民营医疗机构31家,民营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从2010年15%提高到23.07%。

人居环境好不好,是评价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绝不能让保障房成为新的棚户区!”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郑重承诺。尤其是2013年以来,我市新开工建设公租房、廉租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全部按照“美好家园”标准配建有商业、农贸市场、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设施,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住房质量“双提升”。正是如此,近年来我市棚户区改造拆迁工作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无一户上访。

就业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压舱石。“十二五”以来,我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0.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更为可喜的是,在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带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空前高涨,同时进一步带动了社会就业,进而推动我市经济稳定发展,成为“十二五”的突出亮点。

让老百姓的口袋丰满起来,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当下,意义尤甚。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14元,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65.9%、76.9%。

此外,“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会民生亮点频现: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部省共建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稳步推进;广安大剧院、市文化中心建成,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市120急救指挥系统实现统一调度,80个镇(村)卫生院(室)加快建设,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慢性病和精神疾病得到有效防治……

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才是一切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十二五”以来,我市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就业基础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向着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是我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最好佐证。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我市贯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这五年,我市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与日俱增

12月6日,阳光暖人。广安区浓溪镇,微风拂过清澈的河水,泛起阵阵涟漪,令垂钓者心旷神怡。这条河名为浓溪河,在一年多以前,是一条让居民提起来就摇头叹气的臭水河。

“环境污染重,是推进转型升级、追赶跨越进程中的一大难题。这个‘坎’跨不过去,经济发展就不可持续,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2014年,市委市政府把开展“洁净水”行动,进行生态综合治理,作为抓全局工作的“牛鼻子”。今年,“洁净水”行动全域展开。浓溪河也改头换面,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轰轰烈烈的治水之战,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38.9%,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三废”无害化处理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人居环境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轰轰烈烈的治水之战,折射的是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广安城乡群众的获得感,正从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的基本需求层面,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更有质量的生活全面升级。

实现全面小康,不但是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小康,更重要的是必须全面补齐城乡区域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不同步、生态环境保护欠账多等“短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的理念,一直深深扎根于市委市政府的探索和实践中,成为我市贯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

“十二五”期间,一幅民生演进图,在人们眼前徐徐铺开。

统筹城乡空间布局,设组团状城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保护生态安全空间,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城市更大、更美、更宜居。这五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2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十一五”末提高9.22个百分点,百万人口川东渝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初具规模。

乡村各美其美,丝毫不比城里差。这五年,我市启动建设特色集镇50个,获批全国重点镇13个;建成农民新村聚居点2012个、新农村综合体17个,建设渠江流域灾后重建及幸福美丽新村234个,建成具有村落文化和乡村旅游特色的产村相融新农村建设示范区220余平方公里。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以高等级公路网、重大能源、通讯设施及廊道为基础和纽带,建设城乡重大基础设施网络。

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构建,成为“十二五”的广安亮色。兰渝铁路广安段支线全线贯通,成功开通广安至成都动车、广安至重庆北普快列车,巴广渝高速及遂广高速广安段、广华大道、港前大道等交通骨干工程加快推进,新建国省干线公路342公里、农村公路近4500公里,广安港新东门作业区建成使用。这意味着,广安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如何让市民在自己的家园里更加舒适,更加有归属感?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是“城市发展到哪里,就管到哪里”。我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社会矛盾预防预警机制、信访制度、“大调解”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有效防控,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发展基础持续优化,一个愈来愈好的广安更加令人瞩目。今年8月,出席第二届“低碳·智慧城市发展论坛”的企业家们看到了投资广安的发展前景,他们认为:在广安这个山好、水好、空气好、宜居宜业的城市投资,发展潜力巨大。如今的广安,不仅还给人民青山绿水,更因绿色经济崛起造就了座座“金山银山”。

让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已成为广安人的共识。从辉煌的“十二五”一路走来,广安人民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