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前锋区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回应百姓关切,精细化治理社区,通过变治理为服务、开展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试点、积极推进社区自治,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城市社区里落细落小落实,实现了“资源下来、服务上去、群众满意”。
从“粗放”到“精细”
最好的治理是服务
“居民想要一个梨,我们不能捧上一个苹果。”11月4日,前锋区龙塘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蒋佩锋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社区治理关键所在。
今年,前锋区龙塘街道办事处玉堂社区进行提档升级,着重建设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怎么规划才能让群众满意?按“惯例”该社区拿方案,落实后请居民来体验。然而,玉堂社区却反其道而行之——入户走访、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向居民要方案。
社区从过去“我说你做”转变为“你说我听”,其本质是去行政化、去机关化、回归为民服务本源。
优势显而易见。“新的党群服务活动中心落成后,居民利用这个阵地自娱自乐,社区适时链接社会资源,开设‘四点半’学校,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社区与居民在互动中,加深了情感联系,同时打造出有温度的社区特色文化。”在玉堂社区党委书记周代昌看来,破解干群关系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找到社区与居民同频共振的兴奋点。
前锋区13个城市社区中,村改居社区较多,具有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特点。小区多为拆迁安置小区,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
为此,该区创新走出“馨园计划+物业服务”新路子,在9个拆迁安置小区成立小区党组织和业主委员会。同时,面向社区聘请专职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组织驻社区单位到安置小区开展城市管理、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绿化管护等8大类30余项服务,并按照“按需安排、按时计费”的原则,为居民提供无偿或低偿维修、大件垃圾清运等差异化服务,通过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物业服务,让居民在生活便捷度、社区宜居度等方面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从“等”到“送”
提升居民获得感
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为着力破解社区行政化、机关化突出问题,前锋区全面推行以“社区干部‘上门’情况清楚、‘上路’环境清爽、‘上心’干事清白”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行动。
服务“转型”,干部是关键,今年以来,前锋区针对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定、晋升不通畅、保障不到位等短板,开展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试点,努力建设“学习型业务里手、创新型攻关高手、亲民型服务能手、奋斗型落实快手”的社区职业工作者队伍。
该区制定了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实施意见,形成员额管理、产生途径、日常管理、绩效考核、激励与关爱、薪酬体系“工作链条”。厘清4类12项岗位职责,核定13个城市社区“社工编制”。建立“4+12”岗级薪酬递增体系,实行岗位“晋级制”,形成激励效应。建立“1+X”人才战略培养模式,注重能力提升挖掘“饱和点”。建立“1+3”社区职业工作者晋升体系,破解社区工作者晋升难题。截至目前,全区已有城市社区职业工作者60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7人、占比54%,50岁以下37人、占比74%,30岁以下9人、占比18%。
“社区工作者不再只是坐在居委会处理工作,而是要走街串巷,‘敲开’居民家门,与居民聊天说话,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感知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前锋区龙塘街道大桥社区党委书记陈晓梅深有感触。
前锋区还将13个城市社区划分为38个网格,要求社区工作者以网格为“上门”基本单元走街串巷,全时段活跃在25条大街、200余条背街小巷中收集民情、了解民意、掌握居民动态,并招募136名社区工作者为“楼栋管家”,承担起“服务员、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等多重职责,常态化入楼栋、访群众、检查安全隐患、改善居民出入环境、掌握特殊人员动态情况,回归服务居民的本位。
从“事事找”到“齐参与”
提升群众归属感
今年以来,龙塘街道办事处平桥社区采取划清街道、社区、居民各自责任,调动居民群众和辖区社会单位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在参与小区矛盾调处、老旧小区自治管理、环境综合整治等社区公共事务的处理解决过程中,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平桥社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广安火车站、军供站、贸易公司等位于辖区,襄渝铁路穿城而过,一条铁路把平桥社区分割开来,看似繁华的社区,实则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辖区居民经常就火车站、贸易公司的危旧房屋带来的安全隐患进行上访。
针对这一情况,平桥社区党委主动出击,采取挂单销号方式,积极协调广安火车站、贸易公司等单位第一时间处置位于辖区的危旧房屋等;社区党委组织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辖区“两代表一委员”、居民党员群众代表对相关责任单位处理情况进行督查督办,经过党委沟通协调,相关部门的及时办理,居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让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为了推进社区自治,前锋区不断探索新方法、新举措,不仅全面推进社区协商机制,完善居民公约等社区自治制度,推进社区事项实现“民议民定民管”,还积极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努力实现“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去做,社会能做的交给社会去做,居民能做的交给居民去做”,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功能。广泛推广以“一个微笑拉近距离、三办服务便民利民、十问为镜规范运行、四亮行动兑现承诺、五个一化解纠纷”为主要内容的“13145”工作法,推行“支部制单、群众点单、党员接单”三单模式,选派社工下沉网格,解决社区反映强烈的问题210余件,城市基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52%。(郑业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