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感恩邓小平建好试验区——追寻部省共建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足迹(上)

2020年10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广安日报 2013/9/23


注重教育内涵,我市各地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怀着对邓小平同志的感恩之情,2011年12月17日,教育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一年多来,广安人民牢记小平同志“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的谆谆嘱托,遵循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乘“试验区”建设东风,引爆强劲力量,砥砺奋进,勇立潮头,努力走出一条中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之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伟人故里,广安。这是一片丰润的土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从这里走向世界,著名数学家何鲁等一大批专家学者从这里走向神圣的学术殿堂;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部省共建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使广安迎来了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点燃了广安教育腾飞梦想,激励着广安人努力走出一条中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探索之路。一次次历史机遇的激励,一次次艰难挑战的磨砺,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指引下,广安人满怀感恩之情,改善办学条件,创新教育理念,灵活办学机制,提升育人质量,刷新一项又一项纪录,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教育华彩乐章。规划引领,妙手绘就美好蓝图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教育规划工作,整体谋划教育发展目标,超前部署教育发展蓝图。市委市政府组成调研组,深入各区市县及基层学校,分线、分块调研,召开座谈会和专题讨论会,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多次召开市委市政府专题办公会、市政府常务会,发挥集体智慧,拟制了《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2012—2015年)》,力求总体方案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一脉相承、互相衔接,又突出试验区建设的特殊性质,突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一次次往返基层学校的调研,一个个破解教育跨越发展思想观点的碰撞,无数次对市情的正确研判,我市科学制定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专项工作规划和全市义务教育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广安市主城区学校建设规划。特别是《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三领先一超越三建成”的工作目标和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七项重点改革任务。

在立足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的指导和支持。2012年5月以来,我市多次到教育部、省政府、省教育厅听取意见,反复修改,《总体方案》更加完善,更加符合试验区建设的目标,更加贴近广安实际。

今年初,教育部、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广安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2012—2015年)》,市委市政府立即予以印发实施,我市教育新一轮跨越式改革发展蓝图就此绘就。

高起跳,居高方能谋远;深探底,引领才能远航。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总体方案》确定了试验区建设七大任务,分两个阶段实施。到今年底,第一阶段9大任务可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装备100所学校设施设备等3项任务已提前完成;多个课改项目在全省、全国得到推广;经费投入与管理、队伍建设与管理等机制体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

    发挥优势,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今年4月8日,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研学习借鉴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作出重大决策: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安广播电视大学实现整体联合,促进两校发展和办学条件改善。此次整体联合既是落实部省共建广安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的要求,也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广安高等教育的需要。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安广播电视大学实现联合办学,仅是我市促进教育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立足自身实际,回应百姓期盼,始终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作为试验区建设的重点,加快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大力实施学前三年教育行动计划,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74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1.2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0个百分点。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制度,切实化解城区大班额,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力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目前,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已达8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普通高中课改扎实推进,高考成绩稳步提升,万人本科上线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坚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基本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猛。

此外,我市积极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狠抓民办教育扶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投资人到广安兴办优质民办学校。目前,已建成“全国百强民办学校”3所,广安教育出现了百花满园的良好局面。

    补齐短板,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明亮的教室、雪白的墙壁、崭新的桌凳,教师熟练地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孩子们讲课……这是9月20日,在武胜县金牛小学见到的情景。如今,电子白板、大屏幕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已逐步装备该县各学校,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孩子们成长的好伙伴。

在管好、用好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同时,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3年来,全市新(改、扩)建学校119所,投入资金2.04亿元,特别是今年1-8月,全市争取到位资金8.1亿元。在学前教育阶段,坚持政府投入建园、小区开发配套建园、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投资建园三结合,已基本形成以省市示范幼儿园为骨干,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城镇配套幼儿园为主体,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校舍安全工程、食堂建设、西部初中工程、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房等教育建设项目244个;在加强中职基础能力建设方面,新征土地196亩,新(改、扩)建校舍面积6万余平方米,新增专业设备5200余台(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全市新增计算机16500台、电子白板2600套,488所中小学接通了教育城域网,320所中小学建成了校园网。

    注重内涵,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邓小平母校——广安中学位于渠江边。9月20日,走进校园,绿树掩映,朗朗书声从窗明几净的教室传出。该校坚持特色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是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国家高水平举重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田径后备人才基地、四川省曲棍球、橄榄球后备人才基地,形成了以“德育、艺术、体育”为主的办学特色,学校为提升办学知名度和打造办学亮点找到了突破口。

据了解,在试验区建设中,我市本着“赋物质以文化,赋文化以人文”的理念,各级各类学校选择切合实际、能深层次拓展和整体带动学校发展的优势项目,创建特色,有效形成“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学校发展模式。全市确定了两批共66所学校作为试点示范学校,打造亮点单位,积累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动试验区建设。

目前,全市共创建省市体育、艺术、科技等特色学校近100所,基本形成了区域教育特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