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蓥市:“三个导向” 引领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广安日报 2019/9/12

华蓥市位于四川省东部、华蓥山中段西麓,辖9镇1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6万。全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建制学校33所,学生33079名,教职工2071名。近年来,华蓥抢抓部省共建广安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契机,坚持“三个导向”,引领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致力办区域性最好的教育、打造川东北教育高地。

坚持目标导向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德育引领。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深化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五育”人,突出德育实效。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积极创建文明校园。依托华蓥本地资源优势,有序推进研学旅行活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加强智育提升。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习能力。完善学业质量检测体系,科学开展检测,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加强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体育课,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让每一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打造“1+X”学校体育品牌。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保障学生充足的睡眠时间。

加强美育熏陶。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帮助每一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结合实际组建特色艺术团队,定期举办艺术展演活动。以“三进校园”为抓手,积极创建艺术特色学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加强劳动实践。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坚持学生值日制度,有序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引导家长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

坚持改革导向

全面优化教育方式

推进教学方式改革。注重自学互帮导学法成果运用,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推进“双主”作用最大化。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指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上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倡导因材施教,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推进教学手段改革。推进“教育+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重视情境教学,认真上好学科实践课程,推进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技术手段的互联互通。深化精品课工程,在借鉴中创新运用,在完善中提高。认真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通过网上晒(赛)课、优课评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推进学科课程改革。深化“十二字”德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推进思政课改革,突出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增强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推进英语教学改革,聚焦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用能力弱项,开展针对性课堂指导以及经常性的英语书法、演讲、歌曲、童话剧等活动。推进数学教学改革,落实“教育数学”理论内涵和实施办法,推进数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推进课后服务改革。制定课后服务方案,因地因校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聚焦和回应社会关切,突出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稳妥组织开展课业温习辅导,广泛开展阅读、体育锻炼、艺术特长、科普娱乐、综合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课后服务组织方式,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良好育人生态。规范课后服务行为,杜绝将课后服务变相为集体教学或补课。

推进学生评价改革。建立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机制,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丰富评价内容,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积极的学习情感、个性特长等纳入评价内容。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让班主任、教师、同学、家长等参与学生评价,突出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让学生看到成长过程,在回忆反思中成长。

坚持政治导向

全面净化育人生态

突出立德树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工作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展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突出党的领导。以“五三”党建工作法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的核心作用。认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进中小学党建工作规范化。在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中发展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党支部组织力、感召力和引领力。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

突出依法治校。扎实开展“法律进学校”工作,加强师生法治宣传教育,培育学法、遵法、守法良好公民。推进“七五”普法工作,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校园欺凌防治、禁毒、扫黄工作,打造平安校园。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强化对网络游戏、微视频等的价值引领与管控,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突出师德至上。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弘扬高尚师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推进师德师风养成,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建立师德师风监察机制,开展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坚决治理教师收费补课、参加校外违规培训等行为,着力解决失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

突出协同育人。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定期向周边社区、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汇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争取友邻单位的大力支持。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丰富育人网络,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妇女儿童之家、社区图书室、体育馆等教育资源,提升育人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教育教学典型做法、先进事迹、特色亮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卿明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