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场生产生活的革命——“洁净水”行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篇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广安日报 2015/6/15

“几个月没到这里来,想不到变化这么大,网箱、网栏全部清除了,水也更加清澈了!”5月21日,来自重庆的游客张虎在大洪河邻水县境内游玩时高兴地说。

而就在几个月前,眼前干净清爽的河面还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几千个网箱、网栏,河水也因为过度肥水养鱼导致严重污染,靠近水边常能闻到阵阵腥臭。

大洪河的变化得益于我市深入开展的“洁净水”行动。据市水产站负责人游明志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取缔28997只网箱、整治水库施肥养鱼6.5万亩,打捞水葫芦、浮萍及水面漂浮物4.7万吨,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积极引导,政府补偿,全力保障渔民利益

大洪河旧称东河,邻水县境内段全长65.4公里,水面3.924平方公里,素有“千岛洪湖”的美称。

近年来,随着河流沿岸渔民数量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河面上密布的养鱼网箱和网栏,远远超过了大洪河的承载能力,加之肥水养鱼投放大量的肥料和粪便,造成水质严重污染,危及两岸群众用水安全,取缔河面网箱、网栏和肥水养鱼迫在眉睫。

然而,网箱网栏养鱼的取缔涉及沿岸上百户渔民的生计,如何破题?针对这一问题,邻水县委县政府通过多次讨论后达成共识:既要保护好大洪河的生态环境,还大洪河一河清水,也要保证渔民生活不受影响。

对此,该县成立了若干工作小组,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政策,全力做好渔民思想工作。同时,对渔民的养鱼设备进行收购,对鱼苗预期出售价格与实际出售价格差价进行补贴,并积极帮助他们做好鱼苗的出塘、运输、销售、网箱设施清除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力争将渔民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

取缔网箱之初,一些收购商抓住渔民急于出手的心理压低各类鱼苗收购价格,平常卖9元一斤的草鱼,最低的时候只能卖5元,市场环境并不理想。“多亏政府对这其中的差价进行了补贴,降低了我们的损失,我的养鱼设备和鱼苗共得到了60多万元的补贴。”黎家乡养鱼大户李东明说,他是黎家乡带头拆除网箱网栏的渔民,经营了100多个网箱和四条渔船,取缔网箱的过程中,政府补贴让他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0多万元。

截至2014年底,大洪河3845个网箱网栏全部拆除,水质环境得到迅速改变。

互相监督,共同经营,发展生态养殖

“清除网箱之后何去何从,未来的生活怎么办?”这成为大洪河渔民最大的顾虑。

“在清除网箱网栏的同时,我们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引导渔民和附近村民成立养殖合作社,让他们成为大洪河的主人。”邻水县渔场场长殷晓斌说。

养殖合作社就是渔民和附近村民通过购买鱼苗投放河中,共同管理大洪河中鱼类资源,采用“人放天养”的方式,恢复和保护野生渔业资源,卖鱼所得由大家共同分红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

“在推广养殖合作社的过程中,我们鼓励渔民互相监督,杜绝倾倒鸡粪、饲料等肥水养鱼行为,实现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协调发展,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

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动员渔民调整养鱼方式,大力推广池塘养鱼,确保养鱼户转身上岸后能正常发展。”殷晓斌说。

生态保护,美丽乡村,拓展大洪河旅游市场

5月23日中午,“开心钓棚”农家乐人声鼎沸,生意火爆,这是李东明在网箱取缔后新开的一家水上农家乐。

大洪河水质改善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观,前来游玩、垂钓的游客明显增加。李东明看准商机,和其他渔民合伙新建了这个“开心钓棚”水上农家乐,游客食、宿两不误。

“一到周末,来这边的游客特别多,现在每周收入基本能维持在1万元左右,将来如果这边旅游开发得好,生意应该还会更好。”李东明说。

看到水域生态环境改善带来商机的还有邻水县水产站的黄运梅。她告诉记者,大洪河盛产鲤鱼、鲫鱼、青鳙、鳊鱼、鲶鱼、甲鱼等20余种鱼类,味道鲜美,称为“三峡鱼”,目前该县正着力推广这个品牌,增强影响力,争取在生态鱼市场提升竞争力。同时利用大洪河沿岸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消费带动沿岸产业发展,增加沿岸群众经济收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