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场生产生活的革命——“洁净水”行动饮用水安全篇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广安日报 2015/6/17

黛色的群峰,重峦叠嶂;明净的水面,波光粼粼。

5月18日早晨8点过,邻水县水务局工作人员秦鸣凤便来到邻水县关门石水库,察看水体情况。

“全县城区居民都是喝关门石水库的水,若水质不好,群众不放心,我们也不安心!”据秦鸣凤介绍,邻水县城上游城北镇的关门石水库总库容2318.6万平方米,每年为城区供水约900万平方米,是集饮水、防洪、灌溉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但是,由于前些年周边村民养殖家禽、排放污水等,对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

为切实保障县城居民的饮水安全,近年来,该县通过植树造林、集中排污等措施,保护关门石水库饮用水源,掀起了一场生产生活的革命。

如今,该水库水质一直维持在国家饮用水源Ⅲ类合格标准,而库区道路两边和周围的坡上都是一片绿色。“环境变好了,很多城里人都开车来这里耍。”当地村民吴淑芳见证着库区的变化,深有体会。

携手联动 共同保护饮用水源

柳树、中华红叶杨、刺槐……走进关门石水库,只见库区四周栽满了各类树木。“以前这里是光秃秃的山坡,一下雨,土沙就冲进了水库,污染水源。”秦鸣凤说,近年来,该县不仅在水库周围栽植了1000亩生态涵养林,还在库周居民点建设了15个生态垃圾房和12个库区村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池,并铺设生活污水接纳管道8000米,有效地解决库区群众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问题。

“这里修建的就是生化处理池,库区周围村民的生活污水、垃圾都通过管道,直接排放到这里,统一处理,绝不排放在水库里。”记者顺着秦鸣凤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的生化处理池正在“工作”。

“这是20多万人喝的水,在库区周边开停车场、农家乐是坚决不允许的!”秦凤鸣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县环保局组织县工商、水务、公安等部门和相关乡镇,携手联动、走村入户进行宣传,先后6次对库区沿线的洗车场、煤炭堆码场、废旧物资堆放场、农家乐开展执法检查,并坚决予以取缔。目前库区沿线的洗车场、煤炭堆码场已全面取缔,农家乐也已停止经营。

改变生活 洁水意识入脑入心

环境改变的同时,当地村民对水库水域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同步提高。

“现在每家每户都安了沼气池,比以前干净多了。我们从不往水库里乱排乱放,有人往水库里排污,我们还会及时进行劝导。”库区周边村民吴永兰笑着说,她家现在的污水、垃圾都通过管道排放到生化处理池,不仅保护了饮用水源,家里的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我妈养了十几年的鸡、鸭、鹅,没想到她现在居然不养了。”村民张峰告诉记者,2009年,他在邻水县城买了房子,邀母亲胡碧玉到城里一起居住。但母亲舍不得多年养殖的家禽,一直不肯。今年年初,胡碧玉主动卖掉家禽,来到城里与儿子住在一起,这让张峰很是惊讶。

“村上都没人养鸡养鹅了,我们离水库这么近,养家禽对水源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胡碧玉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都认识到牲畜家禽养殖对水源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都已将牲畜家禽销售,没销售的,也实行了圈养,大家的洁水意识越来越强,“人人参与保护水源”的思想已经入脑入心。

改变模式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记者了解到,关门石水库周边的村大部分是以养殖为生,取缔之后,村民如何生活?村上如何发展集体经济?

面对记者的疑问,秦鸣凤给出了答案:关门石水库管理所主动与库区周边的村达成协议,将水库养鱼(净化水体的花白鲢)收入的60%归村组、40%归水库管理所,作为集体经济收入严格管理,提高共同做好水源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没想到‘洁净水’行动还给我们村上带来这么多的福利。”朱家村一名村干部说,以前村上的集体经济没有怎么发展,按照协议,现在每年将还有几万元的收入。这些收入还可以用于修建村上的基础设施,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秦鸣凤告诉记者,水库管理所还将聘请当地干部群众参与水源保护工作,费用在养鱼收入分成中列支,为饮用水源保护减少了阻力,增加了助力,邻水水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完善。

“现在水质优了,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山更青了,成了邻水又一道风景线。我们还能鼓起‘钱袋子’,真是一举数得!”村民张淑芬开心地说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