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八大行动”让水更洁净——生态修复篇

2020年10月16日 10阅读 来源:广安日报 2017/9/2

藤椒漫山,绿意盎然。8月31日,在岳池县顾县镇小羊山村藤椒基地里,20多名村民正忙着除草、施肥。

基地业主邓传孝告诉记者,去年,他在顾县镇小羊山村、羊山观村、马家村流转了近800亩荒山坡地发展藤椒,带动300多户村民增收,通过退耕还林政策,他还获得20多万元的苗木补贴。

荒山变绿洲,走出一条改善生态与发展经济双赢之路,是我市深入开展“洁净水”行动,着力修复生态的生动实践。

建湿地公园 打造城市“绿肺”

“我市境内嘉陵江、渠江部分流域及其支流水系发达,湿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三位。”市林业局总工程师王山介绍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湿地破坏、水体污染等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市将湿地资源保护列入重大课题。”

2015年9月,我市实施《广安市全域湿地保护与建设规划(2016-2030年)》,以建设湿地公园为抓手,划定重要湿地保护小区,严控用地“红线”,保护湿地资源及生态环境,打造城市“绿肺”。

近年来,我市已投入近3亿元建设湿地公园,进一步修复了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提升了湿地质量。目前,已成功创建广安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武胜龙女湖省级湿地公园、广安护安省级湿地公园,还将启动建设5个省级湿地公园和4个市级湿地公园。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已争取30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专项用于白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和管理监测。”王山说,今年春季已启动了该湿地公园岸线植被恢复、退耕还湿、鸟类生境改造等试点建设项目,预计到2020年,一个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将建成。

目前,我市现有各类湿地资源总面积约15667公顷,其中天然河流湿地7733公顷,人工库塘湿地7934公顷,人工湿地面积位居全省首位。

抓造林绿化 夯实“生态基底”

近日,在华蓥市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华蓥市禄市镇月亮坡村,只见300多亩红枫长势良好,紫薇花次第开放,充满生机。

“这是今年3月我市春季义务植树活动时栽下的2万株多彩叶花卉苗木,成活率达99%。”该工作人员介绍说,由于华蓥山长期受采煤、采石、采砂等人为活动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修复华蓥山“伤疤”,全市大力实施山体生态修复工程。

随着山体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华蓥山区内的破损山体、疏林地、无林地、工矿废弃地、采煤沉陷区及石漠化严重区域,“绿意”渐浓。目前,全市已实施华蓥山生态修复营造林5.91万亩。

面对我市森林总量不足、森林质量不高等现状,我市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着力点,坚持城市、集镇、农村“三位一体”,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绿化、美化、彩化“三化互动”思路,依托重点生态林业工程,推进城乡绿化美化。

2013年以来,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73.7万亩、封山育林6.6万亩,在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我市还注重提高森林质量、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完成森林抚育36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39.8万亩。

造产业基地 迸发“绿色动能”

除草、清理排水沟……8月29日,工人们在华蓥市万亩油樟产业园里忙碌。

“这片樟树林不仅遏制了石漠化,还让我们过上了新生活。”今年47岁的华蓥市观音溪镇李子垭村1组村民曾小平回忆说,过去村里到处是荒山荒坡,不仅易出现滑坡,还严重缺水。自村里发展起油樟产业,不仅保住了水土,增收致富的路子也广了,“我在基地打工,每月工资有3000元。”

“为了让更多村民尝到‘甜头’,我们将依托油樟产业,打造“互联网+康旅”综合产业园,发展康养旅游。”该产业园负责人李富高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在市林业部门的支持下,已发展1.6万亩油樟产业,带动了24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500元。

引导业主建林业产业基地,是我市开展生态修复专项行动的关键之举。近年来,我市秉承“增绿增收相结合、绿山富民建小康”的理念,坚持“产村相融、林旅结合、标准建设、成片推进”的工作思路,形成了花椒、核桃、油樟、生态旅游四大林业主导产业。

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00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79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381元。

如今,全市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逐渐凸显,一个山区茂林修竹、丘岗花果飘香、城乡绿廊相连、城区绿岛镶嵌的绿色广安已初步呈现,迸发出“绿色动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