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天。通往岳池县大石乡银城花海的道路上,车流、人流往来不息。重庆游客段世军的车辆也在其中。“没想到人这么多!”段世军没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景点,竟然会吸引这么多人来看花。事实上,每到周末,前来看花的游客多达数万人。郁金香、虞美人、金盏菊、银叶菊、石竹……各色花卉引得游客流连忘返。
一片产业就是一个景点,一个新村就是一个景区。在广安随意游览的两天时间里,这是段世军最深刻的感受。乡村旅游全面开花,是广安全市各地的真实写照。这得益于一双双奇思妙想的“创意之手”——我市各地细作生态、深耕文化,让乡村处处有美景、处处是景点。
在广安旅游版图中,可以窥见全市乡村旅游多点多极发展的路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示范乡镇16个、示范村30个和省级乡村旅游强县1个、特色乡镇2个、精品村寨3个、特色业态56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157家、四川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1个。数字可以证明:我市乡村旅游全面开花。
多点多极串联成珠 乡村旅游全面开花
“广安多了好多漂亮的风景。”成都游客顾熙曾是一名导游,4年前,她多次带团队到广安旅游。在她的记忆里,广安只有邓小平故里景区、华蓥山、天意谷、宝箴塞寥寥几个景区,留不住人。
3月18日,以游客的身份再来广安,顾熙在朋友的推荐下游玩了前锋区代市镇会龙村桃园悦野、武胜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协兴园区东环线—牌坊新村乡村旅游带。顾熙直言:“周末两天时间太不够用,朋友推荐的好多地方都没来得及去。在广安待上一个星期都没问题。”
顾熙对广安旅游印象的改观,缘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2013年以前,广安旅游主打“红色”牌。拥有邓小平故里和华蓥山两大红色旅游资源的广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然而,产品单一、后劲不足的尴尬逐步显现。如何改变?
“国内主流旅游业态从传统的观光型逐步转向休闲度假型,人们更注重旅游的生态性和休闲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市旅发委负责人认为,大力发展高层次、高质态的生态旅游产业才能走出困局。
基于对自身旅游发展现状和国内旅游发展趋势的分析,我市重新定位旅游发展战略:以发展红色旅游为主线,通过红色旅游带动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种旅游形态的发展,走全域旅游之路。
全域旅游,核心是形成多点多极发展格局。我市思路明晰:依托主要景点景区带动周边旅游景点、乡村旅游发展,在打造主要景区的同时,建设环绕城市的田园经济和休闲旅游圈,形成点、线、面、片结合的旅游空间格局。
无疑,在全域旅游战略中,乡村旅游是旅游转型发展的主战场。规划先行,我市依托城市、旅游景区、农业产业布局和交通干线,引导乡村旅游项目和旅游要素优先向重点区域集聚,推进乡村旅游连片成带发展。
大手笔谋划、高标准推进。全市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0%。目前,我市拥有协兴园区东环线—牌坊新村乡村旅游带、广安区龙安柚旅游产业园区、华蓥市天池—禄市—华龙乡村旅游示范带、武胜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邻水县观音—柑子乡村旅游示范带、岳池县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等乡村旅游集聚区。
令人欣喜的是,围绕这些集聚区,无数个小景点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多点多极串联成珠,我市乡村旅游全面开花。
百花争艳优势互补 丰富旅游品牌内涵
作为四川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春季)十大配套活动之一,3月18日,邻水县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在柑子镇桅子村启动。
以花为媒,柑子镇整合岐山、桅子、金鼓、金关4个村的优势资源,发展1.2万亩李子产业。每年春天,柑子镇便以李花会客,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满山的李花洁白如雪,让游人如痴如醉。风起之时,游人与花瓣雨的邂逅,更是美得如诗如画。
花卉产业,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一抹亮色。3月1日,中国·广安世界名花生态旅游景区落户枣山物流商贸园区。景区拟投资40亿元,在玉屏湖景区建设智能大棚、核心区实验室及设施、风情展示园、风情小街、花卉批发市场,以及世界名花拓展区产业基地、世界名花发展区产业基地和旅客中心等,通过3至5年的开发建设,将项目打造成国家花卉主题旅游新典范。
以花为媒,我市的美丽产业链不断延伸。集美丽花木种植资源、苗木繁育、基地种植、美丽产品研发及深加工、休闲旅游“六位一体”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
事实上,我市乡村旅游并非千篇一律,无论是景区还是景点,我市各地都别具特色。
体验式休闲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众多,吸粉无数。前锋区观塘镇现代农业园区,有生态观光区、餐饮区、采摘区、垂钓区、品尝区、休闲娱乐区、种植区7大功能区,可以让游客全方位体验乡村旅游的乐趣。每年,前来采摘蔬果、钓鱼的游客尤其多。
浓烈的田园农耕生活再现,让人能记住乡愁。
武胜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泥土为墙、茅草为顶,再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川东北农村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农耕生活。从农村老屋到现在的新型房屋,一场与众不同的农村年代秀上演,让游客在旅游中寻找儿时的记忆。
古镇的韵味,回味悠长。
到广安区肖溪古镇游玩的旅客,有着相同的感受:踏着平整的青石板,走在古朴的老街,欣赏沿街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呼吸着古镇散发出的悠长气息,整个身心得到洗涤。古镇的这条古街至今仍是逢场赶集的闹市。平时每逢集日,便有四面八方的人们来此品茶休闲、听书看戏。游客置身其中,亦能品味原生态的古镇生活。
……
乡村百花争艳,与我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理念密不可分。乡村旅游园区特色各异、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我市创新发展模式,深挖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的特色和品牌。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我市借势推出华蓥山旅游文化节、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岳池农家文化旅游节、武胜乡村旅游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其中。文旅融合,丰富了旅游品牌内涵,积聚了人气和商气,广安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川东民俗、独特的乡村风情,构成了广安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
吃“旅游饭”发“旅游财” 乡村更美百姓更富
乡村旅游发展肩负着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使命,更从一开始便被赋予扶贫的功能。在我市,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从华蓥市明月镇竹河村可见一斑。
竹河村是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紧靠渠江的竹河村,有一个漂亮的桃花岛、李子湾。1700余亩的半岛上,桃花李花争相盛开,粉的似霞、白的如雪,在一江碧水环绕下,美轮美奂,如诗如画。尽管是全新的乡村旅游景点,竹河村也迎来了不少尝鲜的游客。
此前,这里却是荒岛。竹河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缺乏特色产业带动,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外出务工。脱贫攻坚开始后,竹河村因地制宜,强基础、兴产业、种文化,致力于打造成乡村旅游知名村。
饱尝贫困的村民将从中受益。产业取得收益后,贫困户将从村集体获得的七成收益里,先提取三成。此外,村民变成农家乐老板、农产品变成商品……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吃上“旅游饭”。
竹河村只是一个缩影。我市共有61个贫困村纳入乡村旅游扶贫计划。通过帮助其分析旅游资源和发展优势,鼓励和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帮助贫困村及其村民脱贫“摘帽”。
因乡村旅游发展受益的,越来越多。以前锋区龙滩乡伍山村为例。每到周末,前锋区伍山农家停车场内车停得满满当当,鱼塘边上钓竿密密麻麻,厨房里的点菜单排得长长的,服务员忙得没空停歇……伍山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后,一些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老板们赚得盆满钵满,村民也从乡村旅游发展中淘到了“真金”。
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是我市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初衷。旅游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我市加大乡村旅游培育力度,把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乡村旅游景区,把新村建设成为乡村旅游景点,把特色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以此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产业从小到大、遍地开花,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成为旅游从业者。截至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就业8600余人,带动间接就业4.8万人,帮助当地村民实现人均增收6000元。乡村旅游成为我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
乡村旅游也成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新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8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亿元。民富村美的广安梦,正在成为现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