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扬州市发展改革委推进深度融合 提升发展动力

2020年10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扬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5/10

近年来,扬州市发展改革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履行区域合作、经济协作、跨江融合发展的部门职责,推动省政府出台《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将宁镇扬同城化发展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组织实施沿江地区融合发展、沿河地区加速崛起三年行动计划;牵头各相关部门推进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省委、省政府三年累计支持7.5亿元用于汽车产业、大运河整治和古城保护,波司登高邮工业园、上海莘庄工业区宝应工业园成功获批省南北共建园区,牵头设立长三角协调会健康服务业专业委员会;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扬州经验在全省推广,推进融合发展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接下来,市发展改革委切实把推进融合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具体做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培育融合发展动力

充分利用扬州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区的机遇,把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加快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相结合,充分发挥扬州区位、交通、产业、人文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主动加强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和军民融合等战略的全面对接,紧跟国家、省确定的战略导向,广泛寻找和挖掘项目源,积极争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改革试点,能够列入国家、省层面发展战略和各类专项规划,争取更高层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断增强融合发展的动力。

二、加快编制专项规划,引导融合发展方向

在省、市两级宁镇扬同城化发展协调小组的指导下,按照《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与宁、镇两市一道,尽快启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四个同城化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以专项规划引领区域合作。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快编制出台我市交通、产业、城建等“十三五”   12个领域的总体专项规划、33个子规划,在交通规划上突出交通引领,通过加快完善立体式交通体系推进区域融合;在产业规划上突出产业互补推进错位融合,加快吸纳承载上海、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在城建规划上突出老城区与景区融合、新区与旧区融合,着力打造城市建设的新样板。

三、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串联融合发展通道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争取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早日开行动车,加快连淮扬镇铁路建设进度,超前谋划北沿江高速铁路。大力提升和完善公路路网,加快扬宿、江广建设速度,推进京沪高速扩容改造及南延、西北绕城扩建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省道611沿湖大道、333省道高邮东段、331省道宝应段等干线公路建设,推动沿江沿河联动发展。大力推进航道和港口建设,加快实施航道整治和船闸扩能工程,推进扬州港“一港三区”和内河港口建设。大力推进航空运输发展,加快实施跑道延长工程,加密航线航班,实现与更多重要节点城市的快联快通。科学谋划东部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加快形成高铁、高速公路、水运等主流交通方式在扬州交汇的格局,为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更多通道。

四、围绕城乡一体化目标,提升融合发展水平

积极履行全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牵头分解落实和组织推进“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目标任务。大力实施特色小镇培育工程,紧扣我市产业特色和资源特点,在全市范围内,加快培育建设10家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实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组织推进高邮、氾水、月塘、邵伯等省级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新城镇投融资机制、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形成示范经验。加快城镇集群发展,构筑多中心共生的乡镇集群,集聚发展要素,合理统筹资源,优化和集约利用城乡空间,着力改变乡镇规模偏小、集聚能力不强、融资能力偏弱、发展定位同质的问题,全力推动乡镇集群成为加快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

五、突出园区、产业、项目,丰富融合发展方式

在推进波司登高邮工业园、上海莘庄工业区宝应工业园等两个获批共建园区规范运行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各县(市、区)与上海、苏南等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开展园区合作共建,重点做好邗江、江都、仪征等3家共建园区的筹建和申报工作,争取尽早享受省级扶持政策,在更大范围拓展协同发展新空间。推动服务业集聚融合发展,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高端生产服务集聚区,力争今年通过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认定;加强长三角健康服务业区域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共同开拓健康服务业市场,提升合作的紧密度与活跃度。推进工业高技术产业集聚融合发展,主动接受苏南先进制造业的辐射,创造条件加快苏南高新技术企业向扬州转移。积极构建产业联盟,主动与苏南相关“航母”级企业对接,用经济纽带建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联盟,超前谋划、主动承接苏南、上海等地区的创新资源要素,为融合发展插上翅膀。同时,充分利用改革抓手,创新和拓展有利于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进全市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