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兴建公办幼儿园,实现每个片区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在全市率先实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公办园硬件提升……近年来,红谷滩新区将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之一,从优化幼儿园规划布局、多渠道筹设公办园、全方位提升教育水平等多维度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健康优质发展,一大批老百姓家门口的“放心园”“优质园”建成投用。
优化幼儿园规划布局
破解学前教育发展“瓶颈”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学前教育则是整个基础教育的起点。办好学前教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担当。
“发展学前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我们始终把学前教育纳入全区教育事业统筹考虑,把办好学前教育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真正把这件惠民利民的事情办好做实。”红谷滩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万晓娟表示。
每天早上8时许,家住凤凰花园的居民李先生才将自家二宝送到凤凰中心幼儿园门口。这般从容,得益于家门口就有优质教育资源。“我家大宝上的民办幼儿园,每个月的保教费1000多元。那个时候就想要是再生二胎,就把孩子送回老家去念书。没想到,后来建起了公办园,每月的保教费只要300元,加上伙食费220元,以前大宝一个月的费用现在可以用两个月。而且因为离家近,孩子每天能都睡到‘自然醒’。”李先生高兴地说。
近年来,红谷滩新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红谷滩新区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红谷滩新区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将公办园建设作为民生工程项目,与中小学建设同步考虑同步推进,先后兴建了10所公办幼儿园,实现了每个片区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且已有省、市级示范幼儿园12所,优质示范达四分之一,让红谷滩新区居民入好园的梦想成为现实。
同时,新区坚持做到学前教育“不差钱”,仅近三年,全区学前教育总投入超1.45亿元,新区财政性投入近1.3亿元。
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
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难题
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民办园数量远大于公办园数量的情况下,如何让民办园体现公益性和普惠性,如何引导民办园走上公益普惠的道路,一直是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红谷滩新区聚焦“入园难、入园贵”等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转普惠性民办园,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1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6.28%,提前完成省、市下达的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任务。
“2018年,新区提出小区配套幼儿园转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后,我们就提交了申请。加入普惠性幼儿园以来,新区教育事业管理中心给予我们补贴,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办园水平,也让我们找到了归属感。现在,我们外出培训的机会很多,师资力量稳步提升。”晨阳艺术幼稚园园长毛艳珍说。
收费降低了,幼儿园的利润下降了,幼儿园会不会不乐意?对此,南昌协和幼儿园园长查阿芬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没有加入普惠性幼儿园,就没有政府补贴,保教费可能就要上涨,生源就会减少。加入普惠园以后,不仅价格下降了,而且有了信誉和口碑,老百姓就会认可,生源就会增加。”查阿芬说,今年幼儿园将转为公办园,目前正在积极与红谷滩新区进行最后的沟通,相信转为公办园后,生源将不断增加。
同时,新区大力开展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主动对接省属国企约谈移交小区配套幼儿园。“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根源上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进行治理,切实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求,促进全区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红谷滩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局局长邓斌表示。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推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
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硬件设施是保障,人才队伍是关键。熟谙这一道理的红谷滩新区教育事业管理中心有着清晰的战略目标,那就是打造一支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队伍。
为此,红谷滩新区组织人事部门大力支持公办幼儿园的开办,将公办幼儿园与中小学一同作为公益事业单位。在教师配备上,在事业编制不足的情况下,由区政府统一招聘公办园非编制教师,并将其薪酬和社保支出纳入区财政预算,使公办幼儿园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同时,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等办法,积极为教师搭建外出学习、观摩交流的平台,通过国家和省、市、区、园培训,师徒结对和“传帮带”等形式,拓展教师视野,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在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红谷滩新区每年除公办园的人员和公用补助外,新区财政还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公办园的设备设施的添置和维修改造等,全面推进公办园提高保教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近三年,用于公办园设备添置507万元,用于公办园维修改造465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