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黔江精神”谱写新时代脱贫攻坚之歌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黔江区政府网2019/07/29

大雨刚过,金溪镇长春村驻村第一书记田杰就穿上胶鞋,走进田间地头查看蚕桑长势。2017年9月,田杰离开两个不满3岁的孩子,进驻大山深处的长春村扶贫。两年来,田杰重新发展壮大基层党组织,同时依托专业合作社,带领350户群众发展蚕桑2500多亩,使人均增收千余元,村民亲切地称他“背包书记”。

新时代的黔江区,像田杰这样的扶贫干部不在少数。金溪镇平溪村驻村第一书记全克军利用电商平台,引导群众发展生态农业,因思维新、效果好,被群众称为“点子书记”;57岁的杉岭乡林峰社区第一书记杜建在扶贫时生了一场大病,为完成扶贫任务,他退休的妻子一同驻社当“保姆”,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

这些扶贫干部诠释了新时代的“黔江精神”,也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了群众。今年63岁的陈明超是金溪镇长春村村民。40年前,他作为生产队长将田地分给了每家每户,去年3月他又将分散的田地整合起来,搞起了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年就实现收入16万余元。“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够彻底脱贫。”陈明超说。

在黔江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些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海拔1000多米的中塘乡过去土地贫瘠,群众外出务工造成田地大量撂荒。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撂荒的田地种上了果树、茶树,村民们实现了多样化增收,乡村旅游也蓬勃发展。

“过去规模很小的产业,如桑蚕养殖、生态种植等,近年来迅速发展壮大;过去没有的产业,比如淡水龙虾养殖,近年来迅速培育、发展。土地亩产值万元以上,在这里已经司空见惯。”徐江说,“黔江精神”要求我们,既要埋头苦干,也要创新实干。

“让‘黔江精神’成为发展的永恒动力”

“‘黔江精神’不仅是扶贫攻坚的制胜法宝,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余长明说,无论形势怎么变化,“黔江精神”始终不会过时,无论社会多么进步,“黔江精神”始终不能丢弃。

当地干部说,“黔江精神”不仅体现在治贫上,还体现在致富上,体现在全面发展上。近年来黔江“铁公机”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城市形象品质升级提档,全区平安建设成效明显……这一项项关乎民生、关乎长远发展的成绩背后,“黔江精神”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黔江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的永恒动力,它一直激励着干部群众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余长明说。(新华社重庆7月26日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