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黔江区培育“归雁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黔江区政府网2018/02/11

“黔江近些年变化很大,回家乡创业不比在外打工差。”2月10日,黔江区组织78名优秀返乡农民工、大学生代表赴重庆国维外国语学校、黔江海关、40万吨无碱玻纤项目、爱莉丝庄园、濯水景区等地参观考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共话乡音、共叙乡情、共谋发展,为广大黔江籍在外创业务工人士、莘莘学子送上新春祝福。家乡的巨大变化也引发在外游子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你在他乡还好吗?”区委书记余长明在座谈会上,开口第一句话就戳中游子心窝,引开了思念家乡、点赞家乡的话匣子。大家结合自身经历和回家的所看所感、所思所悟,从不同的角度,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分享他们走出大山、为梦想打拼的感人故事,也从做大做强劳务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出生态产品、依托劳务基地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等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意见。

“我想回家!”几位发言的返乡农民工异口同声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大家认为,家乡的变化一天一个样、一年一个样,发展景象如火如荼,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作为黔江人从内心感到自豪和骄傲。现在回到家乡发展,有基础、有市场、有岗位、有需要,收入也不比外地少,还能照顾家人,陪娃儿成长,发自内心真的想回到家乡创业发展。

2018年,黔江区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深入实施农业产业振兴、基础设施提升、脱贫攻坚提升、异地扶贫搬迁、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提升、生态文明等“八大工程”,迫切需要大量人才、资金参与“三农”建设,培育“归雁经济”被纳入区委区政府重要工作。

发展形势喜人   纷纷点赞家乡

当前,黔江区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良好的政治生态,使得黔江焕发了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动力。同时,黔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也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外出创业提供了坚实后盾、回乡创业提供了更大舞台。

“黔江生态优美,环境优良,空气清新,黔江最大资源就是生态资源。”上海富民公司队长张永福,是黔江区阿蓬江镇人,在上海务工30年。他说,近年来,家乡发展变化巨大,很感慨、骄傲和自豪。曾多次陪同长三角地区的老板到黔江实地考察,老板们最看重黔江的还是绿色和生态。

“近年来,黔江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各行各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任玲同学是返乡大学生代表,她告诉记者,以前总觉得黔江穷乡僻壤,是西南地区微不足道的小区。但通过实地考察后,黔江的变化让她刮目相看。比如黔江三磊玻纤项目,让她感到完全就是一个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业企业。

近年来,黔江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全区干部砥砺奋进、团结实干,以“工业强区、旅游大区、城市靓区”建设为突破口,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发展形势非常喜人。

历史性摘掉国家贫困区县“帽子”,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成为全市唯一连续两次荣获“长安杯”的区县,荣获“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称号,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即将开建,正阳工业园区成为渝东南首个100亿级园区,黔江海关建成开关,濯水景区创5A一举通过国家景观质量评审,牵头筹办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土家族文学颁奖典礼……

黔江区蓝天救援队队长张应轶是黔江区城东街道人,对于黔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改变,他很有发言权。他说,小时候,为了能喝上一瓶汽水,还要悄悄在家里拿张粮票,才能喝上。如今正阳工业园区里有的企业,已经用上机器人进行工作了,智能化水平相当高,真是没想到。家乡的巨大变化让我非常激动、非常自豪。

支持返乡创业   强化技能培训

今年31岁的“土家阳鹊”羊肚菌产业带头人曾凡平,是返乡创业的杰出代表。前些年,他在塔吉克斯坦、吉林等地务工,经历了创业的成功和失败。回到黔江后,他在水田乡建起了300亩的羊肚菌基地。一年来,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吉林等地,实现销售收入近600万元。他牵头成立了黔江区羊肚菌产业发展技术协会,辐射带动80余农户种植羊肚菌增收,带动720人就业。

曾凡平很感激黔江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他创业的扶持帮助。他说,为了发展好黔江羊肚菌产业,区委、区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羊肚菌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给我们返乡创业者树立了发展信心。目前,乡村振兴需要人力资源带动,黔江政策好,希望在外创业的老板们和学习的大学生们,回到黔江创业就业,乡村振兴前景广阔,必将成为大家施展抱负、事业发达的好舞台。

近年来,黔江区委、区政府采取系列措施,解决了一大批外出务工子女上学、留守老人看病、维护合法权益等实际困难,也出台了支持返乡创业、强化技能培训等系列政策。积极推进和大力实施就业创业政策、人才强区行动计划,通过政策落地、培训提质、服务增效、活动助力推动创业创新,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就业,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业就业环境,切实解决优秀人才不足、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优化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山韵黔江”电商品牌,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商品化率和市场占有率。

潘勇是黔江区舟白街道舟白社区人,香港华洋集团高管。从2013年起,潘勇返乡创业,在黔江城区拥有服装店和餐饮店。潘勇说,返乡创业是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也是作为黔江人建设家乡应该做的。2013年他回黔江后,发现在黔江投资童装店有利润空间,于是投资30万,开了一家高端童装店;去年为了响应全区旅游大区建设,又投资120万,在民族风情城开了一家特色餐饮店。目前两个店面生意很好,赶上了黔江发展的东风。下一步,他将围绕乡村振兴发展业务,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家乡建设中来。

回乡建功立业   建设美丽黔江

近年来,黔江在外的“黔龙海运”“阿蓬江石油钻井工”等劳务品牌名号响亮,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批外出务工人员面对家乡的呼唤,他们义不容辞反哺家乡,积极参与到建设美丽黔江的大潮中来。

李元刚今年30岁,家住阿蓬江镇青杠村一组,是“阿蓬江石油钻井工”群体中的佼佼者,现为东源石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老板。他告诉记者,公司现在拥有各类石油钻探设备,2017年钻井1.9万米,公司实现年产值700余万元。他希望获得区委、区政府更多的支持,把公司的技术、人才、资源和管理经验带回黔江,带动更多乡亲脱贫致富。

“当前,黔江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干部群众斗志昂扬,是我们施展抱负的好舞台、事业发展的好平台、回乡创业的好前台。”张永福是黔江区第一批劳务工人。他说,30年来,从黔江来到上海务工的劳务工人中,成为老板的有1000余人,大家都希望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陈琳2016年毕业于四川广安师范学院,回黔江后,联合其他返乡大学生创办了黔江区领航教育培训学校,目前学校带动了15人就业。陈琳说,特别感谢黔江区就业局、区教委的大力支持,目前学校已成立了家庭教育培训站,将长期致力于黔江家庭教育公益事业,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创业就业。

暨南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的李林峰,是太极乡金团村人,现打算在黔江就业创业。他希望黔江区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搭建好平台,给予政策倾斜,留住更多人才,建设美丽黔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