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到酉阳调研旱改水土地整治项目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酉阳报 2017/05/16

日前,由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研究员杨磊及《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教材摄制组等媒体记者组成的调研组,赴花田乡何家岩村调研市级旱改水土地整治项目情况。

调研组现场查看了土地整治情况,听取了专题汇报,并与县农村土地整治开发中心、花田乡党委政府、集体经济组织相关负责人及村民进行了座谈,对重庆市在我县开展土地整治试点项目,秉承“山水林田湖”生态发展理念,把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特色效益农业紧密结合,将旱地改成水田,“绣”出了壮美的山水图画给予充分肯定。

据了解,我县土地整治规模3.5008万亩,投资6988万元。其中,市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1个,位于有“中国最美梯田之乡”美誉的花田乡何家岩村,实施规模5840亩,预算投资2285万元,目前已进入市级竣工审查阶段;县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8个,实施规模29168亩,预算投资4703万元,已全部完工。我县在项目的施工管理上,制订了议会商事制度,畅通了管理渠道,搭建了信息互通平台,构建了严格的项目监管体系,确保了资金安全和整治到位。

何家岩村通过旱改水土地整治项目,新增梯田707亩,整治撂荒梯田195亩,修建灌溉渠、完成管道安装、新建山坪塘和生产便道、硬化田间道路以及实施其他相应的配套工程,大大改善了村里薄弱的基础设施。让户均增加1.2亩土地,增收稻谷800斤,当地稻谷从每斤1元涨到了3.5∽5元,户均增收4000元左右;花田贡米核心基地面积扩大为5000亩,年产有机水稻1250吨,实现总产值2580万元,为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了主导产业。

旱改水后,当地群众土地耕作更加精细,稻田耕种实现了粗放型向现代管理的精细化转变,稻田区域全监控,按照“生态循环、旅游带动、抱团发展”的思路,探索出了“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游客”的梯田旅游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市级项目的示范效应,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项目区内外,上万亩梯田与绝壁、古寨构成一幅幅生动和谐的画面,梯田规模宏大,如诗如画。据介绍,当地每年游客量达3∽5万人次,当地农民纷纷转变思想观念,逐渐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人居环境改善、花田贡米声名远播、土地增效明显,花田贡米供不应求,花田梯田风光更加迷人,旅游名片更加响亮,群众开垦梯田的积极性格外高涨,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纷纷返乡种植贡米。

旱改水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民委、交委、扶贫开发办等部门打捆整合资金近2000万元,全力打造花田梯田景观和千年古寨,观景台、步道、古栈道、观景廊桥等一大批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继建成。经过发展,花田梯田获得了“中国民俗摄影创作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市级农业示范园区”等殊荣,让梯田旅游成为酉阳旅游的新名片,成为桃花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拓展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调研组希望,酉阳继续秉承“山水林田湖”生态发展理念,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完美结合,将土地整治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将土地整治与特色效益农业密切结合,将酉阳更多土地打造成能帮群众增收致富,能留住记忆、寄托乡愁的田园山水画卷。同时,他们将把相关情况汇报给国土资源部,总结酉阳土地整治的宝贵经验,进行广泛宣传,并在全国推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