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表演《南腰界人民颂红军》
文艺演出让人热血沸腾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一难忘而光辉的日子,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我县干部群众开启中国梦的新长征,10月18日,“弘扬长征精神 奔向全面小康”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文艺演出在南腰界红军广场举行。
“革命老区南腰界,名声扬中外……”演出在由南腰界中心校表演的诗歌朗诵《颂红军》中拉开帷幕。随后,由李溪镇老年体协表演的《南腰界人民颂红军》节目,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打土豪为人民的场景,动听的歌曲抒发了老区人民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独唱《兵哥哥》《南腰界是个好地头》、擒拿格斗表演《精忠报国》、扬琴合奏《咱们领袖毛泽东》、二胡独奏《喜唱丰收》、原生态声乐组合《田间号子》……一个个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把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
“听得我热血沸腾。”观看演出的村民冉启周说,能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感觉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相信长征精神一定会激励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充分传承发扬下去。
最后,演出在合唱《闪闪红星》中落下帷幕,慷慨激昂的旋律让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合唱起来,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在场观众纷纷表示,今后将继续发扬红军精神,不忘初心,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南腰界贡献更大的力量。
歌舞表演《南腰界人民颂红军》中情景再现打土豪
80张图片再现红军在酉光辉足迹
观看展板
“通过这些图片展,让我了解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知道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10月18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南腰界红军广场举行。广场四周,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在酉阳的点点滴滴,吸引了过往群众前来观看。正在观看展板的学生冉博涵表示,他今后一定要发扬红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好学习,为建设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据了解,此次图片展共展出了26块展板,80张图片,分为红军人物、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今日风采4个章节,翔实的资料,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地展示了红军在酉阳的基本情况,再现红军在酉阳的光辉足迹,充分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红军长征途经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咱们南腰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好了。”家住南界村的村民陈建国看着展板上南腰界的今昔对比图骄傲地对身旁的村民说着,因为红军战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才迎来了共产党领导的好生活。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会教育子孙继续发扬红军精神。
南腰界群众观看《强渡乌江之对岸》
放映电影
10月17日晚上,我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电影放映活动在南腰界红军广场举行,虽然天空下着绵绵细雨,但是丝毫没有减弱老百姓对红色电影的热爱。
据酉阳电影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放映的影片名为《强渡乌江之对岸》。影片讲述的是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瓮安猴场作出了决定指出:“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红军总政治部下达《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朱德电示红军各部,乌江“偷渡部队不应小于一个团”。1月3日9时,红军在江界河发起猛烈攻势,击溃江防黔军第3旅林秀生部第5、第6团,强渡乌江成功。
“该让孩子们好好看看这场电影。”家住南腰界集镇的刘兴汉说,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完全不知道以前年代生活的艰苦,通过这部影片,能够对孩子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流动图书车方便老区群众阅读
送图书活动
“这些书都很具有时代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县图书馆开展的送温暖之行走进革命老区南腰界送书活动在该乡红军广场一角举行,流动图书车前摆放的各类书籍吸引了广大市民驻足翻阅,正在翻阅图书的市民刘坤对此次开展的送书活动赞不绝口。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县图书馆共展出书籍共600余册,供在场市民翻看阅读。待纪念活动结束后,他们还将为该乡榕溪村农家书屋赠送300余册图书,方便村民阅读。
聆听红军故事 传承红军精神
敬献小百花
冉崇田:坚持传承红军革命精神
冉崇田是当地老红军冉瑞太的儿子,他家住在大坝村二组院边沟。据他介绍,他的父亲冉瑞太在甘龙镇刘佐成手下当兵,在红三军来到南腰界前三年的一天,有一个叫张素清的人来到了他家,得知冉瑞太在刘佐成手下当过兵后,就在他家住下来了,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年。
张素清走后,红军来到南腰界,有一个穿红军服的人请冉瑞太带路,把队伍带到南腰界街上并用两块大洋作为报酬。
“后来我父亲参加游击队。”冉崇田说,他父亲跟着大队伍一直走到贵州白石,因队伍走散了,只剩下父亲一人,找不到方向,便只好回到了家中,又在刘佐成手下当了兵。直到后来刘佐成派人到南腰界,把冉瑞廷暗杀后,他父亲才回到南腰界。
“解放后,县政府工作人员来到我家中挂了文物保护牌。”冉崇田说,他不顾三个儿子拆房重建的要求,一直保护红色文物至今,坚持将红军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杨继川:老屋曾住了一个班的兵力
“1934年9月,我的老屋住了一个班的兵力。”杨继川自豪地介绍说,现在他家的老屋墙上的挂枪栓都还在,某天太阳偏西的时候,红军战士对他曾祖母说,当天晚上他们要去攻打大坝祠堂。
杨继川听爷爷讲,红军围困大坝祠堂时,当时冉瑞廷的儿子冉崇侯把100多名村民强行赶进了祠堂作为人质,使红军战士不敢强攻。红军战士只好采取围困办法,祠堂里面缺少生活物资,这样围困半个月后,冉崇侯被迫把100多名人质放出来。就这样红三军用打湿的棉被披在身上攻入大坝祠堂。
杨继川说,他的爷爷小时候经常在红军井钓鱼,常常碰到一个满脸大胡子,口叼烟斗的中年人在钓鱼,他一边钓鱼,一边沉思,钓起的鱼放到一个兜里,傍晚的时候才收竿。但他所钓的鱼都分给了看他钓鱼的孩子,当时爷爷不认识贺龙,直到猫洞大田红二、六军团会师,事后才知道是贺龙。
杨秀志:米酒治红军痢疾
当时红三军来到南腰界,由于水土不服,造成许多红军战士拉肚子。当时缺少医药,当地一个叫黄永富的老人用自己酿的米酒加水煮开后送给红军战士喝,把红军犯的痢疾给治好了。后来红军为了感谢黄永富老人,送了一块银元给他作为报酬,红军走后,黄永富老人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解放后,上世纪80年代政府收集文物,黄大娘把它捐献出来,现藏于司令部旧址陈列室。
杨秀志说,他听老人讲,当时红军住满了整个杨家寨,还把红军医院设在寨子里,开始红军来的时候,乡亲们有点感到害怕,甚至有的人躲在家里不敢和红军碰面。久而久之,看到了红军战士们生活规律,对乡亲们热心帮忙、帮助穷苦人,乡亲们的担心和顾虑也渐渐消退了。躲在家里不出门的亲人也出来与红军战士们见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