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丰都:“非遗”做出产业链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重庆日报2017/04/05

  丰都县虎威镇大地村的范叔英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辣鸡块传统技艺”的代表传承人。“我掌握的这门技艺是公公传给我的。”42岁的范叔英说,如今,这一“非遗”已发展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全县有上万人在这链条上找到了“饭碗”。

  国家级“非遗”号令下的“大聚会”

  3月30日开幕的丰都庙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引来国内外数万游客的同时,也把丰都县数十项市级、县级“非遗”集聚到庙会上,让游客畅享“非遗”文化大餐。

  庙会上,市级“非遗”龙孔戏牛舞表演,赢得中外游客喝彩不断。在这支“戏牛”队伍里,除了有60多岁的传承人、龙孔镇金台村农民文永潮,还有29岁的传承人秦鹏。“有了年轻的传承人,我们祖辈传下来的文化就不会失传了。”文永潮显得格外高兴。

  丰都县委一负责人也在庙会拥挤的人流中。相较于被精彩表演深深吸引的游客,他更专注于了解“麻辣鸡块”、“牛肉串”、“仙家豆腐乳”等有着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的产品,在庙会上受欢迎的情况。

  看到10多项由“非遗”延伸出来的商品,其销售摊前都挤满了游客,这位负责人说,“看来把‘非遗’转换成文化产业,通过产业化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这条路走对了。”

  “非遗”产业链中的“文脉”相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链中,有一条相通的‘文脉’。”该县相关负责人说,让这条“文脉”流畅起来,就能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中找到一条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相通的路。

  目前,丰都县已有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非遗”1项,列入市级名录的10项,列入县级名录的44项。这些都是丰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在保护和传承中,又给丰都增加了巨大的财力、人力压力。

  这一矛盾如何解决?两年前,丰都县委、县政府提出一条思路:利用有经济价值的“非遗”发展产业,在发展产业中增强保护传承的内生活力。

  这条路子的探索,首先在“戏牛舞”、“麻辣鸡块传统技艺”、“包鸾竹席传统制作技艺”等10多项“非遗”中进行。国家级“非遗”的丰都庙会,在被挖掘出其旅游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丰都“非遗”展示的平台。

  丰都龙孔等山区乡镇有养牛的传统,“戏牛舞”也因此成为当地农民代代传承的文化。同时,近年来,丰都牛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颇有影响力的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在探索用产业发展来保护传承“非遗”的路子中,丰都将“牛文化”放在“牛产业”中进行延伸。

  一方面,组织人力挖掘“戏牛舞”文化,培育新的传承人。在生产加工环节,则在万头养牛场、牛肉加工厂内配套建起观光旅游设施,把“牛文化”延伸到旅游业中。

  一方面,“牛文化”则被做成了丰都很有影响力的“美食文化”。在丰都城里,“鬼城牛肉”、“恒都牛肉”等牛肉美食店随处可见。据丰都县商委统计,目前,仅在城区专业经营牛肉的美食店就有35家,全县经营丰都牛肉菜品的店有300多家,用丰都牛肉开发出的特色菜品已有50多个。2016年,当地牛肉菜品的经营额超过3亿元,丰都也因此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牛肉美食之乡”称号。

  “非遗”,将“丰都牛”延伸成了一条产业链。

  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双赢

  丰都以“文脉”为魂的“非遗”产业化,使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双赢。

  50年前,范淑英丈夫的爷爷自创出麻辣鸡块制作工艺后,便一辈一辈传下来。1993年,她与丈夫承接过这项制作工艺开始生产麻辣鸡块,先是摆路边摊卖,后又开店,最后开了一家专业公司。

  “最好的保护是发展,最有效的传承是产业。”范淑英说。“麻辣鸡块传统技艺”进入市级“非遗”名录后,她利用这一工艺把麻辣鸡块延伸为一条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的同时,也开始依靠产业来培育新的传承人,现已培育出“麻辣鸡块传统技艺”传承人上百名。目前,仅在丰都,用这一传统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麻辣鸡块的厂家和作坊就有上百家,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在这条产业链上就业的人员有上万人。

  据丰都县相关部门统计,目前,丰都县已利用10多项“非遗”发展起相关产业,年总收入超过10亿元。

  “产业化为保护传承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丰都县“非遗”办主任吴春莲说,“这10多项形成产业的‘非遗’,到目前,已新增传承人1000余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