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钥匙”工程新增学位万余个
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向城区及中心集镇涌入,导致城区及中心集镇学位紧缺、大班额突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薄弱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南川区得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2016年两次被摆上区政府常务会。“再筹措资金10.8亿余元,用于补足校舍场地和教育装备两大短板。”南川给出了这样的有力回应。
从2016年4月开始,包括九鼎山小学、新城区初中、书院中学、隆化二小等新建、迁建、改扩建项目陆续动工。数据显示,2016年南川区新建、迁建城区学校5所,改扩建城区和中心集镇学校7所,并实行“交钥匙”工程。
目前,由企业捐资与政府补贴共计9000万元新建的隆化一小A校区、与北师大合作共建的北师大南川附校一期于2016年9月均已竣工投用,增加城区学位5000余个。其余在建工程将于2017年9月全部竣工投用。届时,累计新增城区及中心集镇学位1万余个,将有效缓解大班额问题。
除了新增学位,全区学校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再过一个月,南平镇中心校的孩子们就能在宽阔的塑胶运动场上尽情地开展活动。据了解,该校原来由于运动场面积不够,让学生活动非常受限。南川区通过改扩建等方式让34所这样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使生均校舍、运动场等指标均达到标准。
与此同时,2016年南川还落实装备经费3915万元,全面完成88个校点功能室506间、实验室132间、图书室233间装备配置与升级改造,各校点均衡区创建相应指标均达100%。
优化师资队伍缓解入学矛盾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变动趋势和群众教育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南川教育出现了城镇师资紧缺、农村学校师资及学位富余的新问题。这使南川区意识到:择校问题的根本就是选择优质教育资源、选择优质师资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升农村师资水平,大批农村学生将涌入城区,城区及中心集镇建再多的学校也解决不了学位不足的问题。
为此,南川区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学校师资水平的提升作为缓解入学矛盾的关键。
一方面,南川通过全面开展干部教师轮岗交流,充实了农村地区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力量,最大限度缓解了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矛盾。
另一方面,近年来,南川通过招聘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毕业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区外引进等方式,新增教师234人,使全区教育人力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
优化师资队伍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南川区积极探索融合办学、集团办学、捆绑帮扶办学等模式,区内优质校与薄弱校结成18对帮扶对子,3所学校和主城优质学校结对,“新校+弱校”、“名校+弱校”的帮扶模式,有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扩展。
木凉镇中心校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在帮扶结对中获得了新的发展。该校与隆化一小等3所学校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影子教师”跟训实践,一起跟班听课、随班上课,参与到班级管理、学科教研等活动中。
在为期一年的交流活动中,教师们表示收获颇丰。该校教师熊常敏表示:“通过跟岗交流,让我教育视野更加开阔,特别是在如何更加有效地管理班级等方面收获很多。”
结对发展、影子研修等方式让农村教师快速成长,极大地提升了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最近一次南川区综合目标考核中,木凉镇中心校还获得全区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这样的学校不是个例,有的学校甚至出现生源回流现象。家长们感叹:“家门口的学校越来越好,没有必要再去城里‘挤学位’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