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很满意,很满意,学校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9月1日新学期开学,家长陈清秀拉着两江新区行远学校教师的手激动地说。一年来亲眼目睹孩子和学校的变化,她和众多家长一样,从开始的质疑到逐渐接受、认可,再到如今完完全全的尊重和满意。这里面该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校园在艰苦创业中蝶变
现代、时尚的深咖色大楼,绿树掩映的玻璃长廊,蓝天白云下飘扬的国旗,塑胶操场上欢快奔跑的小朋友……这就是如今的行远小学,给世人呈现的和美的教育画卷。
可在一年多前的学校,却远没有如此美好的场景。
2018年6月,校长邹贤莲初到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时,迎接她的是一大片建设中的工地,轰鸣的混凝土搅拌声,热火朝天干活的工人,穿梭忙碌的大卡车扬起满天的灰尘。
一台电脑、复印机、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凑成了学校的临时办公室,设在了闷热难耐的工棚里。40多度高温也不敢开窗,稍一露缝,桌椅、电脑上留下厚厚的一层灰。就在这样的办公条件下,邹贤莲和几位老师建起学校的官微,发布了第一条招生信息。
“暑假那段时间,经常看见这里的老师,戴着安全帽在工地上,和工人进进出出,晒得黝黑的脸上满是汗水和灰尘,有时候蹲上半天,全身都湿透了。”家长钱丽平因为住在旁边不远的小区,那时候每天都来打探学校的建设进度。
困难的不仅是艰苦的工作环境,还有各种沟通上的障碍。
“进工地以来,我都不知道吵了多少次架。”邹贤莲笑道,早知道新建校这么难,不来当这个校长。由于和施工方在教育理念认识的不同,双方自然争议不断。行远团队从合作学习、跨班级教学的需求出发,向设计、施工方提出了大大小小多达百余处修改意见。此外,校园文化视觉系统也需在工程完工前有初步的雏形,这些工作客观上也增加了施工方负担。
尽管遇到种种困难,学校建设还是在艰难中如期推进,但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家长的质疑和不理解。
“学校建设为什么这么慢,能如期开学吗?”“教室内部刚装修好就让孩子们用,环保能过关吗?”“我们的小孩能否到其他学校借读一年再回来。”……随着开学日期的临近,行远小学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家长的来访、质询。
天天奔波于工地现场的邹贤莲不得不时常停下来,专门分心开展疏导家长的工作。
针对家长对工期的质疑,上级领导多次召开现场会,协调、督促工程进度,在主体工程已完工的情况下,满足200多名新生按期入学,硬件上实际上完全没有问题;并做出了“家长若担心,可以回原片区就读。”“学校交付使用后,将邀请专业检测机构、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进行环保检测,不合格绝不投入使用”等等承诺。
在政府、学校的再三承诺保证下,大部分家长逐渐理解和认同,但邹贤莲紧崩的心仍不敢放松。
6月19日那晚,邹贤莲一夜未眠,她想起管委会领导、教育局领导和教师一年来为这所学校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2018年两江新区同时要建设8所学校,都要求在9月开学,以缓解区域百姓入学矛盾。为了落实承诺,单为行远小学的问题,管委会领导就不知道来过多少次,施工关键阶段,更是召集10多个部门,连续18天都在现场办公,积极协调解决土地规划、工程施工上的难题。
至于行远学校的老师们,暑期从未休息过一天,从参与校园建设、招生宣传、设备采购到新教师培训等各种筹备工作,眼看一天天都扛过来,新学校最后如果因为个别家长的错误行为,不能正常开学,作为校长的她,怎么能不痛心。
作为校长的她,此时必须站出来,当晚她写下长长的一封致家长的公开信,对家长们的诉求再次进行了详尽回复,而且将政府建校历程、学校治学理念、解决措施到教师们此时的心情,一一陈述。
那一天,公开信发到了家长群里,一片沉默,这之后质疑之声也逐渐平息。
教育需要敬畏 教师需要尊重
2018年8月31日是行远小学正式开学报到的第一天。
头一天还在通宵奋战筹备开学的老师们长舒一口气,终于按照约定给市民交出了一个崭新整洁、环境优美的校园。望着涌入校园的一年级学生和家长,此时的邹贤莲却开心不起来。
原来,行远小学地处旧城改造区,周边流动人口、在外务工家庭比较多,这里的家长平时穿着比较随意。
“教育需要敬畏,教师需要尊重,校园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首先应该保持优雅、整洁、文明的氛围,不然怎么以身示范。”想到这点,邹贤莲越想越生气,一点也不留情面,当场就把部分家长“请”出了校园。
“这里的校长好‘凶’。”虽然私下里有家长这样评论,但说来也怪,没有家长对此提出异议,再后来的家长再也没有出现过各种奇装异服了。
对于不合理的教育现象,要大胆说不,敢于说不,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校园才能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净土。这是行远小学一以贯之坚持的治校风格。
开学刚一月,一位美术老师的遭遇,再次让老师们紧锁眉头。原来国画选修课上,一位一年级小朋友的衣服被同伴不小心弄上了一团墨汁,孩子家长看到后特别生气,对老师不依不饶,认为老师不负责任……美术老师委屈得直掉眼泪。
回想开学以来的一些场景,让人难以平静:因为孩子的脸被同学不小心踢到了,直接在群里质问老师的家长;因为孩子一个人不喜欢英语,向校长发短信,要求取消整个年级英语课;还有一名家长因为听了一节课,觉得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值,直接提出要求换掉某老师……
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需要用爱和良心去浇灌孩子的心灵,但是当他们的尊严被践踏,他们的爱心被曲解,何来全身心投入给孩子。
学校在详细了解美术老师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组织了专题讨论,大家形成一致意见后,以公开信的方式向所有家长朋友阐明学校的态度:教师职业需要尊重,正确引导家里的老人换位思考、控制情绪,平和沟通,选择行远就请以信任的态度相信老师,携手共进……
第二天,学校收到很多家长情真意切的回信,表达信任和支持校方立场。而那位学生的家长也意识到错误,回复了一封长长的致歉信,并亲自上门向老师道歉。
学校,是教师最坚强的后盾,如果学校在不合理诉求面前,一味妥协迁就,片面苛责教师或者不作为,伤害的不只是一位年轻教师,而是背后一群同甘共苦的教师,影响的是整所学校的办学氛围,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家长、学生。行远小学坚持这样的观点。
敢于说“不” 更善于说“是”
经历建校风波,又一次次让一些家长“难堪”,家长怎么看待学校的工作?
“从没有不愉快的沟通。”成立一年的家委会成员们,对校方的评价非常高,在他们看来,凡是家长们的合理诉求,都能得到学校的及时回应,一律给予大力支持配合。
家长许平起初对这所新学校有点不放心,但一年来的交往,让她及身边家长对学校工作从当初的质疑、逐渐信任、到100个放心。
“开学前的环保检测,完全由我们自主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过程、结果令我们很满意,感受得到学校对学生安全是非常用心、负责的。”家长何莲花认为,学校处理事务过程坚持公开、透明、民主的方式,坦诚相见,一下打消了不少家长的疑虑。
有家长担心开学后学生午餐质量。于是,学校多次邀请家长代表参观伙食团,并允许家长代表有权利随时进校抽查食品质量,监督、检查食堂卫生标准和流程执行情况。
外地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后,学校更是主动承诺,所有食材确保新鲜采购,不给孩子提供任何冰冻食品。有一次,伙食团师傅因为过儿童节,忘记了这条规定,好心为每位孩子准备了炒饭加炸鸡腿,但是冰冻鸡腿在校方的要求下,硬是协商配送公司更换为鲜肉,烹饪红烧狮子头。
校服采购在家长来看是一件大事。于是学校也全权委托家长代表组织公开竞标,虽然对价格、面料大家几次都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校方也并不太着急推进,而是充分尊重家长意见,让大家都能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在涉及学校重大事务的处理上,我们处处感受到的是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家长王娟认为,有时候学校对教育理念和原则的坚守,丝毫不影响大家对学校的好感。
用爱架起家校心灵之桥
短短一年,家长们感受到行远人对教育理念的坚守,更看到他们对每个孩子深深的爱。
这份爱深沉而朴实,几乎在每位教师身上都是自然流露。
“希望你们经常来打扰我。”数学老师谭林每次放学都要给家长叮嘱。为了帮助不会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他经常都主动把这些孩子留下开小灶,实在没有时间也要通过视频,在家远程辅导孩子们的作业。
学生小豪从小身患残疾,初入学时与人说话很紧张,从不上台发言,害怕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两位老师廖文琴、秦婷从不嫌麻烦,出操、吃饭、课间,走到哪都爱带上他,把他捧在手心上,让他时刻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平时上课鼓励他多发言让他找到自信,还发动身边同学,轮流陪伴他日常学习,做好生活的小帮手……慢慢地,小豪走出了自卑阴影,经常都能看见脸上自信的笑容了。
小白因为家庭变故,从小父母都不在身边习惯养成差,上课经常不守规矩,让老师十分头痛。班主任老师幸仁娇从未轻言放弃,一点一点教会他学校的规矩,并给他生活上的温暖。家庭困难,申请学校在校服、就餐上减免;早餐、午餐,经常牵挂孩子吃饱没有。甚至还充当家庭调解员,反复做好在外打工家长的思想工作,花时间关心孩子。小白也从以前调皮捣蛋到慢慢喜欢学习,现在基本能正常融入到班集体。
类似这样的故事,其实在每一位行远教师身上,都能或多或少找到。行远人用爱、用对教育的一腔热情,构筑起了家校之间的心灵之桥,暖心之桥。
家校共绘幸福同心圆
如果把家校关系比作一个个同心圆,孩子就是圆心,家长、教师、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孩子。能不能努力画出最圆满、最幸福的圆?取决于“圆规”的两头,一头是用心用情办学的老师,一头是对学校教育理解和支持的家长。
漫步校园,处处感受到行远团队为孩子们付出的匠心。
校园吉祥物大雁,行远人的精神代言绿萝,雁启楼、雁行楼、雁志楼……蕴含行远精神文化特征的名称、图案随处可见;营建的时光长廊里,收集、摆放的旧时农具、木工工具、生活用具多达300项……行远团队奉献给孩子的是一座最有文化味的新建校。
校园里最让家长开心的,是配置齐全的各种功能室,宽敞明亮的舞蹈形体室、琳琅满目的乐器间、翰墨飘香的书法室、智能创客教室……特别是学校立足培养“全面发展、个性飞扬的未来型小公民”,为孩子们开设了30个社团,涵盖足球、书法、舞蹈、主持等兴趣课程,圆了不少孩子的艺术梦。
为了与家长建立起紧密的共育协作关系,学校精心开发“家长共进”课程,并在学校官微开辟专栏,定时给家长推送有关家庭教育的经验文章,还以书信的形式与家长交流。
“多奖励,少指责。培养自信。”“制定作息时间表,增强时间观念”“坚持课外阅读,形成良好习惯”……通过对家长有效陪伴的反复指导,更多孩子收获了成长。
一处处小细节,窥见行远团队对孩子的用心程度。
翻开学校的《登登远远成长手册》,这是行远团队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反复磨合研发的假期课程:“花生长在地里还是树上?”“博物馆里看到了什么?”“创编一首童谣小诗”“听听孩子分享到的有趣故事”……从这些图文并茂,幽默风趣的课程设计中内含作息规划、体育锻炼、绘画唱歌、科学创造、综合实践等内容,给孩子、家长更多实践性、体验性,在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为家长陪伴孩子指明一些方向和方法……
课程改革方面,结合学情、校情,学校创新开设弹性学习制,打破每节课40分钟的桎梏,根据课程需求和学生身心特征,实行15分钟的微课、35分钟的中课、60分钟的长课的弹性课程。还将相邻教室拆除换成可移动隔墙,便于跨班级、跨学科学习。
李达毅 文秀月 图片由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