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重庆骄阳似火,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炙热的气息。站在长寿现代农业园区的观景台上,一大片绿浪翻滚的柑橘树映入眼帘,一眼望不到边的郁郁葱葱着实给盛夏降了温。
观景台上的袁东升,看着这片长势喜人的柑橘林,掩饰不住一脸的喜悦。通过土地流转,袁东升承包了这片8000亩的柑橘园,并成立东源农业公司,成为现代农业种植园中的大户。
“现在每亩柑橘地的纯利润约有7000元,这个利润非常高。”袁东升将这一切都归功于现代农业的功劳。
种养结合 趟出循环经济新路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寿现代农业园区内企业靠的不仅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更是“绿色”种养的循环发展。长寿盛产柑橘,种植面积大,但施肥用肥的成本一直很高。为降低生产成本,长寿区在2012年启动了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结合,实施农牧循环发展。
“很多人都不信,现在园区的8000亩柑橘地的有机肥用量,每年只需要花费1300元,而在肥料费用降低的情况下,柑橘的价格还要比市场同种类的果实要高出四、五倍。”袁东升说。
从入驻现代农业园区开始,重庆农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一直致力于画好一个“圆”:走好“猪-沼-果(菜)”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公司从2009年开始种植晚熟柑橘,2015年4月,在长寿区畜牧兽医局的协调下,该公司与广东温氏集团开始合作,新建存栏5000头生猪的养殖场,喂养的生猪由温氏公司统一回收,养猪产生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可以满足农正公司90%以上柑橘种植的需求。
总经理韩平算了一笔账:每年养猪可创收180多万元;用粪便制成的沼液、沼渣施肥可节约成本3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经过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韩平告诉记者。如今,公司肥料不再外购,果园种植的生态柑橘也更值钱了。
东源公司和农正公司只是长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的一个缩影。这些年,高品质的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追捧,长寿以现代畜牧园区为依托,探索“养殖-粪污治理-有机肥生产利用(沼液还田)-植物生产”的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模式,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的种植成本,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口感品质与安全,增收非常可观。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85家,整治土地6万余亩,建成各类标准化产业基地近17万亩,年产值超26亿元,实现了粮油、柑橘、蔬菜、禽畜等特色效益农业产业的集群聚焦发展。
抱团发展 村民摘掉“穷帽子”
长寿区把资源禀赋相似、农户种养习惯相近且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分别成立现代农业种植园、沙田柚种植园和现代畜牧养殖园。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用好用活扶持政策,推行大规模土地流转,让农民当股东,破解贫困群众缺钱发展的产业难题。推动农民和集体抱团发展,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参与者、监督者和管理者,引导农民多路子增收。
双龙镇天堂村的黄安国今年64岁,由于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6亩地几乎是荒废的状态。发展集体经济后,他将家里土地流传给了园区内的农正公司种植柑橘。土地流转后,按照每亩地年产700斤水稻的市场价格分红,流转后的第一年,就拿到了4000多元。“土地流转的费用,会根据水稻的市场价格逐年递增,去年我们拿到的流转费用比第一年整整高了1000元。”黄安国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除此之外,黄安国和妻子还在园区内的生猪养殖场和柑橘园打工,每天能拿到60-80元的工资。“土地流转前,我和老伴每个月都指望着儿子在外打工寄回来的生活费,现在我们也有收入了,日子越过越好。”
在双龙镇,像黄安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较好的解决了利益分配问题,当地的农户纷纷申请土地流转。随着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很多农户都摘掉了“穷帽子”。
截至目前,长寿区共积累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3家、农民合作组织560个、家庭农场569家、农业微型企业4776家、新型职业农民2050人,基本建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家庭农场为细胞、新型职业农民为终端的特色效益农业经营体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